茶叶 对农药残留说“不”
直面四大生存问题
问题茶叶,使出口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直接影响了农户的收入。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茶叶?它产生的诱因是什么?业内人士林先生认为,目前全省茶叶生产存在的四大问题,影响了茶产业的升级换代,这四大问题包括成本居高不下、加工环节薄弱、集约化程度低、品牌少。这四大问题之间又有着因果关系。林先生分析,福建省茶叶大都种在山上,机械化水平低,劳动成本偏高,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物化成本高,茶叶税赋偏高,在特产税取消后,茶叶税收仍在15%以上;由于福建省的茶叶加工厂大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的,加工机械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茶叶质量不稳定。目前福建省茶叶多作为别人的原料,尚不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深加工产品。另据分析,福建省有85%以上的茶园、60%以上的茶叶由单体农户生产经营,私人小厂遍地开花,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省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安溪茶厂年产值也仅4000多万元;龙头企业的缺乏,造成了经营户各自为阵,这种现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品牌少。全省目前各类各级名优茶多达200多种,但知名度较高的仅有“铁观音”等少数品种。
寻找对策进军国际市场
据业内人士分析,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都是入世后的必然产物。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茶叶卫生标准明显过于苛刻,很多项目已经超过欧洲等发达国家标准,如我国茶叶禁用三氯三满醇,但欧盟允许含有;我国规定铅含量不高于2mg/kg,但欧盟则规定铅含量不高于5mg/kg,在这些标准面前,很多可以达到欧洲等国家标准的茶叶,被困在了国门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闽省茶叶的出口,如果按照食品卫生标准来检测出口茶叶或者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茶叶,不少指标要求将变得相对宽松些,如铅含量将由不高于2mg/kg调整为不高于5mg/kg,“此种情况下,更有利于闽省茶叶的出口。”
降低茶叶农残量
许老师,现在福州市农业部门任职。对于茶叶,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技术壁垒也好,绿色壁垒也罢,那都是进口国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但是现在我们要将自己的产品打进对方的市场,我们就必须以对方的标准来要求。因此,眼下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茶叶农残量、提高茶叶品质,加强产茶国之间、产茶国与消费国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制订一个多方认可的全球茶叶标准,从而确保世界茶叶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除了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来改变生产计划外,同时要积极地引导全球茶叶消费,加大绿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的形象宣传,制定更加紧密的营销策略与推广计划,旨在提高消费能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与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自创品牌茶叶
在茶园面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茶叶产量上升成为一个时期茶叶生产的主要特征。影响茶叶产量只有气候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名优茶产量上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茶叶产量的快速上升,但是不断投产的新茶园所具备的产能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例如:四川大力鼓励茶叶发展的成果在2003年得到体现,2003年,四川茶叶产量较上年度提高1万吨,比上年上涨16%。产量给市场带来的压力将会日趋严重,这可能是2003年前三季度茶叶价格涨幅低于其他农产品的主要原因。另外名优茶产量不断提高,对采工需求将会增加,这会加剧目前采工不足矛盾,而且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也会加大名优茶的生产成本。分茶类看: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上升较快,花茶、红茶、紧压茶变化不大。
积极培育市场
业内人士蔡先生认为,从我国茶叶生产发展情况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会有大量新茶园将陆续投产,这会造成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叶销售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积极培育国内外茶叶市场,促进茶叶销售增加,是茶叶行业面临的另一个主要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各地茶文化活动开展,努力培育市场热点,引导茶类结构调整,刺激茶叶消费增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研究,寻找目标市场,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上举办的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除此之外,要继续加强对茶叶批发市场建设的指导工作。
继续抓好茶叶质量。
发生在安徽十字铺的“毒茶事件”和浙江丽水的“碧螺春着色事件”给茶叶质量工作再次敲响警钟。茶叶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积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并在茶园管理以及收购、验收、储存、运输和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建立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列入基地的茶园进行登记、建档、立牌,有效控制茶叶生产源头。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力度,建立和源头追溯机制,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诚信档案。为有效防止个别企业的短期行为和劣质茶叶进入市场,应提高茶叶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动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在茶叶上实施,把设备差、技术力量薄弱、厂房简陋、卫生较差的小厂淘汰出局,以促进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