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发展规律研究报告(2)

作者:农业部 刘年艳 来自: 时间:2004-06-05
分享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并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200年前,我国茶叶产量、出口量占世界第一。100多年以前,我国茶叶还称霸世界,1896年前,中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90%。茶叶,被国人誉为“国饮”。现在,全世界有58个产茶国,160多个国家消费茶叶,一半人饮茶,饮茶之风盛行世界。

    我国茶区分布广泛,种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堪称世界之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已被世界人民作为保健康乐、社会联谊、净化心灵、传播文化的纽带。

    茶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首,并预测,茶将成为21世纪世界“第一大饮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须消费品,品茶又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茶叶消费逐步理性化,从过去重“外形”到现在重“香气、滋味”,优质的品牌茶将成为消费主流。茶业将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全球茶叶年产量为300多万吨,人均年消费茶叶0.5公斤。2002年,我国产茶72万吨,出口25万吨。我国茶园面积占全世界的45%,产量只占22%。茶叶,是我国山区人民脱离致富的好门路,一般说来,10亩富1户、1000亩富1村、万亩富1乡、10万亩富1县。

    二战以来,世界红茶价格长期低迷。有人认为是中国红茶的持续增长,导致茶价的下跌。中国红茶出口的最高记录是1989年的10万吨(绿茶9万吨),1992年下降到7.3万吨,2002年为4万吨。国际上有人在研究,中国何时退出世界红茶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经济步入了困境。由于茶叶增产和其它饮料的冲击,茶价持续下跌,90年代末的茶价为60年代的60%。2002年,是世界茶业又一个困难年,3大拍卖市场价格为140-160美分/公斤。世界低档茶泛滥,普通茶过剩的原因是中国、越南产量的增加和出口猛增。并认为,中国是造成国际茶叶市场价格疲软的罪魁祸首。

    中国加入WTO以后,关税的削减,配额和许可证的取消,进口茶必然增加。国内市场正面临洋茶的冲击。洋茶主要是红碎茶,有立顿茶和肯尼亚、斯里兰卡的茶。这些茶品质好,中和性强,颇有竞争力。另外,台湾乌龙茶加工工艺特殊,色、香、味独特,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

    中国茶叶的现状是“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硬件指茶园、茶厂,软件指经营管理。茶园110万公顷,茶厂曾有67000多家,经营单位不计其数。但出口量为全球第三,出口值为第四,单产为全球平均的一半,主要是观念落后、管理落后所致。我国茶业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国有资本过多且亏损面大、改革滞后,产销形势严峻。

    1999年,我国红茶出口跌幅超过50%,除了质量低下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适合的市场谋略方法。2001年,中国出口茶叶24.9万吨,金额3.42亿美元;其中绿茶16.3万吨,金额1.995亿美元;红茶4.1万吨,金额4127万美元;特种茶4.56万吨,金额8748万美元。

    中国茶叶的前景究竟如何?发展的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这是摆在中华茶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中国茶叶的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世界茶叶销售额为210亿美元,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为180亿元人民币。

    印度、斯里兰卡供养着世界十大排名茶商,中国为何没有世界级大茶商?因为中国人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把茶当商品。中国人对茶行销不力,所以茶斗不过咖啡。咖啡设备很先进,而茶则杯杯壶壶而已。

    茶叶要振兴,市场当先行。当代中国,最缺乏的是市场营销,最需要的也是市场营销。据调查,我国目前有69%的企业不知如何制定市场营销总体战略,65%的企业不懂如何制定营销政策,71%的企业不懂如何着手构建销售渠道和网络,61%的企业不知如何营销管理。但只要能够认识并遵循茶叶的四个基本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市场谋略方法,中国茶叶一定能够重现辉煌。 

                              一 世界茶叶生产的基本规律 

    世界茶叶生产的基本规律是“南红北绿”,即:低纬度的地区(如印度、肯尼亚)只能生产优质红茶,高纬度的地区(北纬25-300)最宜生产优质绿茶。中国茶叶生产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基本特征是“绿肥、红瘦、特优”,中国绿茶品质优势强。

    国际茶价历年绿茶高于红茶。茶叶主产国印度、印尼、斯里兰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红改绿”战略,企图占领国际绿茶市场,因其绿茶品质差以失败告终。2001年,我国出口绿茶13. 58万吨,而印度、印尼、斯里兰卡三国的绿茶出口量仅为0.3、0.8、0.08万吨。中国名优茶、乌龙茶、花茶等特种茶在国际市场上一枝独秀。

    同样,中国红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绿改红”的浪潮也失败了。2001年,中国红茶出口仅4.1万吨,主要作为茶叶的填充料,出口仍将继续下降。不过,中国的“滇红”、“祁红”、“宜红”等优质红茶的国际竞争力很强。 

                               二 中国茶叶消费的基本规律 

    中国茶叶消费的基本规律是“潜力巨大,增速加快”。人均正常年消费量应为3.3公斤,当前全球人均0.5公斤,中国为0.33公斤。由此可见,国内的销量潜力为10倍,全球的销量潜力为5倍。当内销年人均达到 0.7公斤,外销增长50%,我国茶叶的总需求量为13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2001年产量的1倍。

    上个世纪,前50年年均增长不到1%,后50年年均增长3.89%。1976-1986年,国内花茶消费量年均增长24.6%;90年代绿茶增长10%;上海、北京等地近20年来人均消费量增长了1-4倍;2001年北京绿茶、乌龙茶、花茶分别增长了30%、30%、20%;茶艺馆的兴盛促进了茶叶的消费。吸烟有害无益,饮酒害多益少,饮茶有益无害。“不吸烟、少喝酒、多饮茶、饮好茶”正在逐渐成为生活的新潮流。

    2003年4-5月,SARS给中国绿茶带来了革命性的观念变化,形成了新的“茶叶观”。在北方销区,加速了茶类消费结构的调整,五一期间,北京的一部分茶庄绿茶和花茶销售比重各占50%,绿茶脱销,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情况,在天津、山西、河北等地也同样存在。在产区,绿茶出现抢购现象,在近15年来还是第一次。

                              三 中国茶叶市场的基本规律

    中国茶叶市场的基本规律是总体相对过剩,大宗茶供过于求,名优绿特新茶供不应求。茶叶商品的特性是:生产弹性大,消费弹性小。当收购价变化很小时,产量增加很快;当买价变化很大时,销量增加很小。

    中国茶叶,要坚持“二为主”的市场方针,即“绿茶、名优特种茶为主,红茶为辅;品牌包装茶为主,散茶为辅。”要实现“以产定销、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到“促销促产”观念的转变。

    中国茶叶市场的趋势是:内销,绿乌增、花平、红降、茶饮料猛增。2001年总量为46.57万吨,其中绿茶为26万吨,花茶为10.5万吨,花绿茶占80%,大众优质茶市场潜力巨大。出口,量增值减价降,名优特种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世界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是绿茶上升,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70年代的9:1上升到现在的3:1;二是东欧、亚非进口国地位上升;三是贸易重心由消费国向生产国转移,现在斯里兰卡90%、肯尼亚70%、印度64%都在本国成交;四是国际竞争“国内化”;五是产茶国自销量上升,自销与出口之比,30年代为3比7,70年代为6比4,1996年为7比3。

    国内现有市场规模为180亿元,销量潜力为10倍;出口现有市场规模为30亿元,销量潜力为5倍。从长远来看,假设消费量的潜力挖掘一半,消费档次提高一倍,则中国茶叶的内销外销市场总规模为:[(180亿元*10*1/2)+(30亿元*5*1/2)]*2=2000亿元。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巨大的市场。 

                               四 中国茶叶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茶叶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大市场、大调整、大投入、大发展”。

  1、大市场。

  大市场是要瞄准全球市场,推行“市场国际化”,树立“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观念”。  

    2、大调整。

    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八个调整。

    一是要调整所有制,实行“改制重组”。根据国家经贸委“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研究报告”指出,制茶业是国有经济需要退出的领域之一。茶叶行业包括加工、流通、出口均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退出,只能参股、不能控股,要实行多元化投资,搞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按此要求,茶叶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应改制改组。创新体制,联合重组的核心是提高竞争力,即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的拓展能力。

    二是要调整茶类结构,主攻“绿名特”。要培育“世界绿茶之王”、“世界花茶之王”、“世界乌龙茶之王”品牌。如浙江省,面对茶叶供过于求的90年代初的形势,通过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春茶比重、发展名优茶、多茶类生产、多形式宣传、多渠道流通和多口岸外销等措施,到1997年,已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1998年,茶园面积191万亩,采摘面积160万亩,64县110万茶农,产茶11.32万吨,产值17.3亿元,其中名优茶2.37万吨,产值11.93亿元。与1988年相比,面积下降48万亩,产量下降2.34万吨,产值增长2.6倍,名茶产量增长7.6倍,名茶产值增长19倍。2002年更上一层楼,产茶12.5万吨,总产值33亿元,并进一步向名牌、质量、效益、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三是调整市场结构。稳固国内,跨国经营,实现从“供货商”到“国际经销商”的转变。既要重视城市名优茶市场的开发,又要重视农村大众优质茶市场的开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体系。

    四是调整档次结构,多产优质茶,少产低档茶。当今世界市场上是优质茶供不应求,低劣茶充斥市场。在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化的优质茶能促进茶叶消费,形成良性循环;而质量低的低档茶由于茶叶的香味不佳,抑制了茶叶的消费。因为茶叶商品的属性是,生产弹性大,消费弹性小。

    五是调整茶季结构,多产春茶少产夏秋茶。要通过施肥、修剪、采摘等栽培措施来有效调节,在投入等量的情况下,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益。

    六是调整产区结构:向高山区、优质茶区转移。平地茶园,要让春茶自然环境“高山化”,植树造林、重施基肥、改善土壤结构,要尽可能提高春茶的发芽时间和春茶的产量,提高优质春茶的比重。

    七是调整人员结构,市场营销人员要达到30%以上,要让最精明强干的人从事推销工作。现在茶叶行业的利润,有人说是两个80%,即80%的利润集中在流通领域、80%的利润集中在名优茶。

八是调整经营思路,变“产品经营”为“品牌营销”、变“品牌经营”为“资本经营”。希望集团的经验是:经营产品,是一分一分地赚;经营品牌,是一毛一毛地赚;经营资本,是一元一元地赚。

  3、大投入。

  要对优势企业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全国前十名、各省前十名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要在生产上加大投入,实现优质(良种、无公害)、高效(规模化、机采机制)、低耗(低成本)。千家万户茶农怎么样与大市场联系,通过农场化(茶园茶厂一体化、实行机采机制)推行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是有效途径。

    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科技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一般可达1:10,而我国茶叶科技投入在世界上又是最少的。当前科技投入的重点是1、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技术;2、无性系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国家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10年即可实现全国良种化;3、茶叶工业化:现代化企业思想、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用食品工业的规范标准改造茶厂、产业化的“品牌”和“商标”;4、要学习食品科学的精髓:方便、健康、多样、经济。5、要加大茶与健康的研究与茶文化的推广传播。

    要在经营管理上加大投入。而经营管理都是靠人去完成的。因此,要在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据测算,挪威从1900年-1955年的55年中,固定资产增加1%,生产增加0.2%;劳动力增加1%,生产增加0.7%;通过培训的管理人员每增加1%,企业效益增加1.8 %;现在到了21世纪,对管理人员的投入产出比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高的,最有效的。用茶的特点去满足人性的潜在需求。茶叶企业,必须提高抱负、要有攻击性,要有提高价格、扩大市场的理念。“低质量、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导致商家和消费者两败俱伤。

    4、大发展。

  中国茶叶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自己的“世界绿茶之王”、“世界特种茶之王”、“世界花茶之王”、“世界乌龙茶之王”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再造中国茶叶辉煌。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道路是曲折的。只有中国茶叶制定好“大市场”战略,搞好“大调整”,进行“大投入”,才会有一个“大发展”。

                             五  中国茶叶企业的基本规律

   “或大或特”是茶叶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茶叶企业应针对这一规律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大企业要担当振兴中国茶叶的重任,要做大做强,采用大企业、大市场、大联合、大品牌、大发展的战略,但每个省市不应超过5家龙头企业。知名大品牌的创立,都是与构建大企业紧密相连的。茶叶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和销售能力的竞争,最终决定于“人才”、“科技”和“经营管理”的竞争。茶叶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栽、采、制、包)、标准化营销(拓展全球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把千家万户茶农和大市场联系起来,打造世界绿茶级的品牌。

    中国茶叶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小而全,恶性竞争(价格低、质量低)。现在的市场更加分散,北方的经销商越来越大,大企业规模不断缩小,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或者说是黎明前的黑暗。“鸡头文化”是中国茶叶做不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要从单纯的卖“茶叶”,变为卖“文化”、卖“智慧”。企业应通过“品牌、人才、资产”三大重组的集团化,不断从松散过渡到紧密合作体制。集团要有国际国内的营销策划;要有大规模的资本运作;要有强大的人才聚集功能;要有产品开发的全新观念和全过程的设计,把手工采制、手采机制与现代营销相结合;要敢于打广告、创品牌。

    合作体制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法治和诚信。法治,共同约定的规则大于任何人,要实行制度化、文字化管理。诚信,要公开、公平、公正、互相信任,在契约、理性、量化的基础上,解决利益和观点上的矛盾冲突,要求同存异,在小问题上要妥协、宽容。

    中小茶叶企业只能“做特做优”,要在产品、商标、包装、营销、客户、管理、地域上做出特色。中国茶叶企业99%的是中小企业,中小茶叶企业的存在,必定在某一方面有其存在的理由,这就要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可以预言,没有特色的中小茶叶企业一定会被淘汰。现在还没有特色的茶叶企业,要加快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色,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以上提出了中国茶叶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思维方向。我深信,只要中华茶人都来认真总结这些规律,并坚定地遵循它,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定会极大地提高,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重振雄风之日会很快来到,茶叶的小康社会一定会实现!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