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市场发展报告(1)-2

作者:农业部 刘年艳 来自: 时间:2004-06-05
分享到:
表3-5    内销茶叶销售数量变化               单位:市担

年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1957

33963

19770

40000

131273

1961最高

43107

31316

 

122816

1962

22891

16036

17100

69132

1963

22315

11036

11000

47143

1967

35284

13570

15000

60500

    下降的原因是,茶叶减产和内销服从外销。全国14个省市的花茶销售数量,1961年33.6万担,1971年为15万担,下降了50%。最困难的阶段,销区采用苹果窨制花茶,有的实行高坯低窨次花茶。
    2)供应缓解。70年代中期,商业部对全国茶叶调供实行三三制,出口、内销、边销各1/3。同时要求产地加大花茶生产。

    消费者普遍反映:花茶不香了,味淡,口劲不足。北京市需花茶10万担,天津市3万担,河北省6-10万担,山东省10-15万担。1978年,北京市调入64340担,其中花茶57700担,占90%;天津市30140担,其中花茶24680担,占82%;山东省216220担,其中花茶76200担,占35.1%。
  3)供求平衡。1983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天津办事处与浙江省茶叶公司在天津联合举办茶叶看样订货会,送货上门,展出并零售各式各样花茶及名优红、绿茶小包装,盛况空前,成交2万担,其中花茶12848.5担。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临展销会说:“浙江人会做生意,这个茶叶展销会把茶叶生意做活了。”1985年,北京市的花茶货源达10万担,天津3万担,山东济南30万担。90年代开始,北京市茶叶总公司通过拼配的茶叶已达30万担,上市场销售的茶叶量为16万担。全国花茶供应数量已超过100万担。
  70年代的花茶质量。高级价格是20、15、12、10、8元/市斤;中等花茶为7、6、5元/市斤三档;低档是4元/市斤以下的碎末片,有三角片、花茶芯、花碎茶。从外形上看,北京短小紧细,天津、石家庄较长略粗,济南较粗。8元/市斤的以烘青为主,5-7元/市斤的烘炒拼配。从内质上看,北京茶厂讲究香味纯正,汤色清澈不泛红。其他三地对汤色泛红问题不大,但强调香味浓重,耐泡出汁。香气,8元以上的有茉莉香,7元以下的杂花香味浓。低档花茶“花不花,素不素。”70年代后期,销区花茶小包装(用纸袋)已开始行销,消费者普遍叫好。到80年代,充氮复合袋小包装,其式样精美,定牌分级花茶大量涌入北方广大市场。
  4)供过于求。90年代后期,经营花茶的企业增加很多,仅广西横县每年有加工企业几千家,花茶呈供过于求之势。
花茶的质量与价格。70年代的高级花茶的价格是20、15、12、10、8元/市斤;中等花茶为7、6、5元/市斤三档;低档是4元/市斤以下的碎末片,有三角片、花茶芯、花碎茶。从外形上看,北京短小紧细,天津、石家庄较长略粗,济南较粗。8元/市斤的以烘青为主,5-7元/市斤的烘炒拼配。从内质上看,北京茶厂讲究香味纯正,汤色清澈不泛红。其他三地对汤色泛红问题不大,但强调香味浓重,耐泡出汁。香气,8元以上的有茉莉香,7元以下的杂花香味浓。低档花茶“花不花,素不素。”70年代后期,销区花茶小包装(用纸袋)已开始行销,消费者普遍叫好。到80年代,充氮复合袋小包装,其式样精美,定牌分级花茶大量涌入北方广大市场。
  花茶主销“三北”,各大中城市以高中档为主,农村以中低档为主。80年代,北京8000吨销量中有98%为花茶,中档占65-75%,高档占15-20%,低档占10-15%;山东、辽宁、黑龙江占80%;吉林1990年购进比上年增加56.6%,实际上销量增加46%;山西占50%,1990年比上年增加7%。1990年,全国花茶销售总量7.5万吨(不包括自产自销),占内销总量的35%,比1985年增长15%。2001年,全国花茶的销量与上年持平,约为12万吨。主要是因为花茶的质量下降,真正花香味浓的花茶少,部分消费者转而喝绿茶去了。
  在茉莉花茶的产销兴衰中,福建茉莉花茶值得深思。1957年,福建茉莉花茶占全国内销量的一半。1959年,销到全国43个城市和地区,以华北最多。1978年占到2/3,全国产花茶13000吨,福建产5000吨,占37%。1980年,销售占北京19%、天津13%、山东10%、其它各省在10%以下。1991年,福建茉莉花茶销售还被认为是持续旺盛,年产量3.5万吨,占全国的50%,花茶库存仅1250吨,比上年减少72.6%。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福建花茶加工厂出现了信誉不佳的问题,致使现在全国60%的花茶在广西横县加工,福建人在全国的声誉急剧下降。1994年,福州茉莉花市疲价跌。6月初上市价为3元/公斤,中旬下跌到2元以下,比去年少一半。国有、集体、个体茶厂都因缺乏资金倒闭,加工量减少、花价下跌,花贱伤农,抛花现象严重。
  最近几年,花茶的产销量稳定在10.5万吨左右。到2002年,花茶的销量有下降到10万吨。
  搞好花茶产销有四个关键。
  一是提高质量靠茶坏和下花量:一般来说,春茶坏的质量要好于夏秋茶,茶叶口感醇和,茶香花香混合协调,相得益彰;而下花量的最低限度是保证花香高长的基本方法。茶坯质量,要选春茶早期高山云雾绿茶作茶坯,窨制的花茶花香纯正浓郁,茶香味好。茶坯价高0.5元/市斤也可以从花价上去弥补。鲜花质量,要选晴天三天以上的鲜花、要选7月以后的鲜花、不是水花(尤其是连续多天阴雨花再便宜也不能要)、尽量选下午4点后花农送来的花。足够的花量:一窨30-35市斤,二窨25-28市斤,三窨20-22市斤,提花10市斤。贮藏保香:对暂且不用的花茶成品,要用铝铂袋保香。
  二是降低成本靠花价和工艺:茉莉花生长一年有六个高峰,高峰期的花量是低潮时的几倍。由于各茶厂的加工场地和加工能力有限,花价往往相差几倍。如何抓住高峰期多窨茶,是降低成本且能保证质量的有效途径。1)、季节差:一般说来,6个高峰期中,6月份的花最便宜,伏花香气最高。象2000年,6月份连续晴天10多天时,花香也相当于伏花;第六个高峰期的花价仅为2.5-3元/市斤,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2)、高潮与低潮花价差:高潮时花价在每市斤2元左右,有时卖不掉时仅几毛钱一市斤。低潮时花价在4元/市斤。3)、每天花价的把握:花量每天不等,一天多则一天少。多的一天花价可跌1元多,少的一天花价可涨1元多。但要选4点以后的花。4)、窨制工艺:玉兰打底,要与茶坯打火同时进行,每100市斤茶放2市斤花则相当于一个窨次;养花通风透气堆花促开放;通花温度一窨为48度,二窨为45度;复火温度,一窨110度,二窨90度;水分,提花前为6.8%,提花后为8.8%以下。5)、精细管理:注意清扫机器,可以减少损失1-2%;加速资金周转,可以多做1-2批茶;包车运输可减少费用;大铝铂袋可连续使用等等。
  三是保证效益靠优质客户和新产品创新。一要稳住好客户,坚持薄利多销,让利于客户。专为好的客户定向加工,以确保资金回笼。二要产品创新,如“香茶王”,还可以多开发其他客户需要的新产品,如茉莉白毫和香条。
  四是打造品牌靠经营和管理。
  2002年,茉莉花茶窨制加工中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不采用连窨作业,因为连窨在湿茶堆积会发热闷蒸,使成茶汤色黄暗,香气闷熟,品质受损较大;二是不进行提花作业,因为现在新颁布的<NY456-2001茉莉花茶>标准中规定,花茶的水分限量为8.0%。若每担茶再用鲜花8斤提花,则提花前的最后一次复火必须烘干到含水率7.2%以下,但茉莉花茶每进行一次复火,已吸收的花香会散失20%以上。为了提花而烘得过干,生产者认为是得不偿失,现在高档花茶虽有浓郁的茉莉花香,但很少有“浓郁鲜灵”的商品茶。
  有人说,当前的花茶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是:低成本、节约化和规模化。原因有三个。一是象张一元等一批百年老店,他们走的是中高档之路,利用口感和质量吸引着新老客户,品牌的忠诚度和信誉度都很高。要从他们门下抢饭吃,简直是虎口拔牙。二是袋装茶,虽然其包装设计风格和内涵代表着公司的形象,起着直接与顾客沟通的作用,但要想用很短的时间占领市场,其人工费、广告费等也相应提高,而且每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可能给以后的再次运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直接用袋装茶引导市场风险过大,不可取。三是全国各地的花茶大众市场掌握在当地少数的几个私人老板手中。他们做的时间较长,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但由于没有固定的货源保障,质量忽高忽低,供货断断续续,难以形成规模。所以突破口应放在大众花茶市场上,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尽可能把多于竞争者的实惠让给经销商,刺激经销商来打终端市场。成立东北、华北及西北市场部,一方面负责对当地市场信息做及时而准确的收集,提供全方位的市场服务。提高市场反映能力,逐步把片区的经销商提升为配送商,最终形成订单生产。
  3、红茶
  80年代,全国年销量仅2万吨,内蒙占30%,吉林占31-47%,上海20%,广东少量。2002年,全国年销量仅1.4万吨,销量还有下降的趋势。
  由于国际市场红茶价格低迷,中国红茶竞争力不强,不少产茶区转产绿茶,近年产量稳定在4.3万吨。现在的红茶生产厂家主要是利用夏秋茶生产,春茶一般生产绿茶和名优绿茶,因为夏秋茶生产绿茶品质不好,价格太低,销路不好,效益较低。现在中国红茶的质量比80年代质量下降是正常的现象,中国红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和价格下跌也是正常现象。由于国际市场红茶供过于求,价格还会走低,中国的茶叶企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少生产低档红茶,从生产技术上提高春茶的比重,提高优质绿茶的生产,加大国内外绿茶市场的开发力度,最终提高茶叶行业的效益。
  近年新疆、内蒙的消费习惯变化和袋泡茶的增加,红茶销量略为上升。
  4、绿茶
  绿茶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六大保健食品之一。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研究表明,茶中的L-茶氨酸在肝脏中分解为乙胺,它能够增强免疫系统中“r-T细胞”的反应。这种细胞是身体对付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它甚至有一定的抗肿瘤能力。饮茶能够使人体免疫系统红细胞对病菌的反应速度比喝咖啡者快5倍,因而能加强免疫系统,抵抗入侵的细菌、病毒和真菌。每天喝5杯茶,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2003年,“非典”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由于医学专家的大力推荐,喝绿茶的人越来越多,部分疫区绿茶的消费量成倍增长。绿茶将会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生产绿茶有两个著名的产区“金三角”地区,一是新安江上游,一是武陵山区。新安江上游包括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武陵山区茶园面积是新安江上游的第一个金三角5倍,产量为2倍,目前年产5万吨,包括湘西、鄂西、渝东、贵州铜仁等23县,由于种植与加工分散,生产工艺落后,名茶少,效益远低于第一金三角。)
  1985-1988年,全国年均销量4.9万吨(不含自产自销),最高年5.45万吨。黄河以南,以本省生产绿茶应市,包括部分花茶和名优茶。四川、浙江、云南消费量最多。四川内销茶占年产量的55%,其中40%为省内消费。1995-2000年,绿茶的销量越来越大,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11.6%,内销量近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名优绿茶增长更快,从1990年的1.7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15.5万吨。2002年,国际市场上,绿茶的盈利高于红茶,需求超过供给。
  当前,名优绿茶仍是低迷的茶叶市场的一个亮点。“高价畅销、低价滞销”已成为某些大城市茶叶市场一个特点。北京市场100元/市斤以上的高档茶占据了总销量的20%,而且比例还在加大。名优茶一般以3月下旬到4月上旬的品质最好,“最早的茶叶并不是最好的”己被人们认识。预计五年后,龙井(豆香味)、碧螺春(果香味,因与杨梅、酸梅混种)、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等名优茶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是2003年以后一段时间内国家重点发展的三大农产品加工领域之一。
  名优特种茶的发展是我国茶叶经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我国茶叶的优势竞争产品。主要包括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和紧压茶,大部分用于内销。随着饮茶人口、饮茶量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特种茶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1990年以来,名优茶发展很快,见表3-7。凡是名优茶发展好的地方,茶业就欣欣向荣;否则,发展缓慢。名优特种茶将是中国茶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再创茶叶辉煌的有力武器。

  表3-7        10年来中国名优茶发展情况

年份

产量(万吨)

产值(亿元)

1984

0.66

 

1990

1.7

4.3(主要是手工制作)

1995

6.9

23.0

1996

9.4(占14.5%)

35.2(占44%)

1997

10.5

41.0

1998

11.6

45.0

1999

13.5(占20%)

54.0(占57%)

2000

14.4

55.5

2001

15.5

58.0

    但是,我国名优特种茶中存在嫩度过高、评比上过分强调外形等问题。日本和韩国名茶则重内质,主要是滋味和香气,叶底不参评,也不给分。日本名茶外形只占10-20分,香气占32.5-35分,汤色占15分,滋味占32.5-40分。因为鲜叶虽然是保证茶叶质量的物质基础,但一芽与一芽二、三叶内含成分的差异不大,而产量相差2-3倍,见表3-8。
  因此,茶叶以采摘一芽二、三叶为主,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品的性价比是最大的,这样的名优茶产品是大众化的,而且应该是竞争力最强的。当前,谁能抓住高山一芽二、三叶优质春茶的产品开发,并能够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谁将能够有效地赢得市场竞争。
  1975-1985年及后来的10多年里,茉莉花茶市场的快速增长,培养了大批花茶名牌;当前的绿茶市场高速增长时期,必将造就大批绿茶知名品牌。
  表3-8不同部位芽叶化学成分(上海商检局分析浙江鲜叶,修剪叶由中茶所提供)

鲜叶原料

多酚类(%)

咖啡碱(%)

水浸出物(%)

24.38

3.78

46.24

第一叶

24.61

3.64

47.52

第二叶

22.18

3.19

46.90

第三叶

20.11

2.62

45.59

第四叶

17.66

2.39

43.7

修剪叶

7.48

极微

27.46

    5、乌龙茶
  80年代,内销量仅0.5万吨。福建省最多,台湾、广东次之,北京、上海、甘肃、新疆少量。近几年来增加很快。乌龙茶产量,1990年比1980年增加9倍多,年增长90%。2001年,出口均价为2.32美元/公斤,比出口平均价格高出69.7%,比绿茶高90.2%,比红茶高1.3倍。乌龙茶的春茶(开采到立夏)、夏茶(立夏到立秋)、暑茶(立秋到白露)、秋茶(白露到封园)的比重分别为:45-50%、25-30%、15-20%、10-15%。
  2002年,生产量达到7.59万吨,内销量达到2.9万吨,在新销区增长幅度在30%以上,并培养了一批忠诚度很高的顾客群;出口量为4.69万吨。
  乌龙茶市场消费增长的原因,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02年网上调查结果见表3-9。

    表3-9 乌龙茶增长原因

    原因        占投票人数%

    品质           39.5%

    茶文化宣传      42.1%

    政府引导       13.2%

    其它            5.2%

 

    由此可见,要“以文兴商”,要做好茶文化的研究、创作、普及工作。一是茶艺表演和茶文化作品的创作;二是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与宣传;三是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我国乌龙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三大优势:一是香高味醇、绿叶红镶边,品质受人喜爱;二是加工技术为我国独有,外商难以插足;三是生产、出口、内销都有优势。但现在的问题是:质量下降,假冒伪劣多;生产力水平低,以手工采制为主;良种化低;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税收高。

  6、袋泡茶
  袋泡茶,是当前国际市场的主销茶类。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对袋泡茶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
  1)全球增长快速。
  袋泡茶始于1920年,1945年后快速增长,见表3-10、表3-11。具有快速、卫生、方便等优点。
  1995年消费状况:一是英国,占饮料的43%,10年来占绝对优势,1991年为84.8%,1992年为84.1%。二是美国,1992年,消费155亿袋,市场特点是新品种陆续问世,有园形袋茶、加香茶等,如马萨塞州的Bsrrows Tea Co.LT的产品;1993年,在5.76万吨茶叶消费中,袋泡茶占60%,其中50%的是立顿的爵士袋泡茶。三是加拿大,1992年1.36万吨茶叶消费中,袋泡茶占96%,居世界之冠。四是德国,1993年1.3万吨,比上年增长19%,东部袋泡茶的销量是西部的2倍。五是法国,以袋泡茶为主,但多是低档茶,形象不佳。西欧各国袋泡茶的销量都大于40%。但亚非较低,有的是空白,说明潜力很大。
  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袋泡茶开发较好。斯里兰卡在1993年的出口战略大调整中,采取了增加科研拨款、发放设备更新补助费、对袋茶机实行免税等措施,袋泡茶的产量从1991年的6000吨增长到1995年的3万吨。印度也把增值茶作为国家的主攻目标。1989年,出口伊朗的3000吨袋茶的金额相当于散茶的2倍。1990年,内销量51万吨茶中,袋泡茶加小包装达15.3万吨,占30%。1995年,增值茶占总产量的65%。
  2000年,全球消费54万吨,占23.5%。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爱尔兰的比重分别为62.3%、65%、88%、89%、89%、58%,见表3-12。袋泡茶的消费增速高于茶叶的平均增速,并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消费品种。
  俄罗斯从2000年起,袋泡茶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其它茶,2001茶叶销售增长16%,袋泡茶销售增长了52%,其中高档袋泡茶增长了10%。袋泡茶的价格是散装茶的1.3倍。所以,英国-荷兰联合利华公司在计划了四年之后,在圣彼德堡市建立了袋泡茶的分装厂。投资1200万美元,年产能力1.2万吨,相当于俄罗斯茶叶年销售量的10%。
  2)我国发展趋势。
  我国袋泡茶从60年代开始,9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1991年销量8000吨,占当年内销量的1.65%;1995年,总量约1万吨,其中上海茶叶公司茶厂700吨。宁红1992年销袋泡茶1200万盒,销售额6500万元。1994年,广东茶叶公司的金帆牌英德红茶袋泡茶出口价格为5167.3美元/吨,比散茶1400美元/吨高出2倍。2001年内销量为2万吨,占3%。袋泡茶用纸量见表3-13。全国现有500台袋泡茶机。
  江苏市场年增长率为25%。2002年,江苏省常州袋泡茶市场竞争激烈。常州市场历来以红茶为主,80年代以苏红、祁红、滇红功夫为主。90年代开始红、绿各半。10月-3月主销红茶,3-9月主销绿茶。近几年来,各种袋泡茶、保健茶、药茶、果茶、苦丁茶抢占各大商场、超市,在价格、质量、服务上竞争。全市袋泡茶市场为752万元,其中,立顿500万元,奇洛150万元,喜尔登20万元,得意12万元,华茗30万元,锡兰红茶20万元,其它7-8种20万元。原料上从一般的自然碎到CTC碎红碎绿。
  3)我国发展袋泡茶的理由。
  一是卫生方便。现有很多种类型的袋泡茶,如纯茶型的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沱茶;果味型的有柠檬;香味型的有茉莉、玫瑰;保健型的有人参、杜仲、绞股兰。二是适合品牌企业的运作。三是绿茶是六大保健、抗癌食品之一,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4)  问题。
  现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饮茶习惯。我国以饮散茶为主,饮茶方法以传统的冲泡为主,讲究色香味形。这一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二是袋泡茶质量。由于10多年来都是用低档茶末来作袋泡茶,在消费者的心中形成了“袋泡茶就是劣质茶”的观念。要改变这一观念也有很大的难度。三是缺少知名品牌。1994年,有人将“洋茶”、“国茶”作了比较:“洋茶”的营销策略搞得好,其茶叶配方技术、包装、注册商标适应现时期的餐饮、娱乐的发展和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国茶”的袋泡茶,停留在低层次茶末制作上,设备陈旧、不重视包装,因而上不了大雅之堂。
  5)  建议。
  要发展我国的袋泡茶,不能急于求成。一要有长远的战略设计,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它,要敢于打持久战。二要积极引导袋泡茶的消费。三是用优质的茶叶原料,重新树立品质形象。中国应当有“世界绿茶之王”的品牌。四是研究不同市场的消费习惯和产品策略。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