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打心里感激援藏干部”

作者:李咏祁 来自:新快报 时间:2013-07-12
分享到:

西藏易贡茶场一度负债累累,广东援藏干部让它“起死回生”——

“高原飘舞哈达,藏布扬起美酒,‘广东阿达’哟——你给雪域茶谷带来了吉祥……”

绕过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口,穿越无数老司机都恐惧的318国道,从林芝的八一镇出发,整整六七个小时的颠簸旅途加高原的伺候,让坐在采访车里的我们倍感痛苦。

进入易贡的路,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蜿蜒曲折。几十公里的泥泞路,无数的塌方点,不停的堵车,但没人抱怨,只有互相礼让和帮扶。

广东的第六批援藏干部,就在这样一个出入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地方,生活和工作了整整三年。

在媒体座谈会上,此次援藏的领队、佛山市副厅级干部黄伟平总结说:“有志进藏,有为而归。”作为连续两批援藏,曾在中印边境线上的察隅农场援藏三年、又被“临危授命”来到易贡农场的广东干部,他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起,被当地藏民亲切地称为“广东阿达”,“阿达”就是亲兄弟的意思。

从“不理解”到藏民心中的“阿达”

易贡茶场的困境并没有吓倒佛山的援藏干部。黄伟平坚信,第一时间深入当地,第一时间摸清实际情况,才能做到“思路清,方向明,措施实”。“只有身到,才能实现心到。”他带着工作组马不停蹄地开始走访职工家庭,深入基层第一线,走遍了茶场四个生产队,电站、加工厂以及卫生所等单位,并深入走访贫困职工家庭。

黄伟平说,他们走访时,当地藏民起先非常抵触,甚至说“你们也就是走走过场”之类的话,但黄伟平等人并没有因此放弃。

易贡茶场羌纳村89户村民长期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按照上级要求,原定于2009年6月完成搬迁工作,因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开工建设,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事实上,援藏干部未进驻之前,易贡茶场的副书记江秋群培等已经召开过21次职工大会,职工却迟迟未能搬迁。黄伟平等人在走访之后,现实的情况让他痛心,他们居住的地方不仅破烂,而且常年不通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话,过的是最原始的生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援藏工作组最终争取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和援藏工作队的支持,在每户补助3万元的基础上,另再追加补助1万元,并且还为整体搬迁配套了排污、道路、厕所和冲凉房。89户居民住进了人人羡慕的“小康示范村”。

2700多万元的负债包袱限制了茶场的发展,还给茶场带来无数的隐患,职工频频上访更让工作难以开展。黄伟平等人商讨后认为,只有把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茶场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道路。于是,他三番四次寻求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最终以一次性补贴的形式解决了茶场历史负债2183.3万元。498名低保困难职工从此衣食无忧。

没有厕所就援建厕所,没有冲凉房就建设冲凉房,没有电,就整改电网。

为了解决茶场职工和当地居民的民生问题,黄伟平带领援藏干部们修建公共冲凉房、公共厕所。解决茶场场部和下属单位的人畜共饮问题,还修建了职工饭堂、招待所、篮球场、礼堂及文化广场。同时,为了加强援藏力量,他们还引进农业、医疗、建设、宣传、教育、文化等技术干部及志愿者等20多人次进场服务,加强了茶场的技术力量。在他和援藏工作组帮助茶场职工和当地居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的时侯,他们在职工和当地居民的心中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亲切地称黄伟平等人为“阿达”。

如今,茶场里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有硬化道路,有清洁饮用水,有排污设施;茶农家家户户有新房,有电灯电话电视机,有厕所、冲凉房和太阳能热水,偏远闭塞的连队村寨也都结束了60年不通路、不通电的历史。

临危受命援藏易贡茶场

易贡茶场始建于1966年,由十八军和后续部队组成。1978年至1986年移交给西藏自治区农垦厅管辖;1986年后移交给林芝地区管辖范围1998年改制为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林芝地委、行署委派三名副县级藏族干部进驻茶场。2010年,广东省首次选派援藏干部进驻茶场,并组成新的党委领导班子。佛山的副厅级干部黄伟平,在2008年至2010年曾在中印边境线上的察隅农场援藏三年,救活了一个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他被选中再次援藏三年,带领易贡茶场走出困境。2010年,黄伟平被任命为林芝地委委员,易贡茶场党委书记。

刚到之初,易贡茶场的情况,让广东的援藏干部倍感“压力山大”。茶场的累积历史负债达2732.78万元,员工的养老金、住房公积金、职工工资、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通通被拖欠,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职工无法正常退休,干群关系紧张,不断引发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伟平等人“临危受命”援藏易贡茶场。与之同行的还有广东省国资委派出、随后被任命为副场长的周喜佳。

人均年收入从1800元提至4100元

茶场的优势就是茶。然而,由于经营思路问题,易贡茶场的茶叶却销不出去,当地居民要喝茶,还得从四川雅安等地批发进来卖。而易贡茶场的细鲜茶叶每斤也只能卖到50元。茶叶的销路就是易贡茶场的出路。黄伟平等援藏干部知道,只有将茶叶加工发展起来,易贡茶场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借助自己曾在湛江、深圳、佛山等地的工作经验和积攒的资源,黄伟平带领援藏干部,不仅将广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和国家茶产业体系的专家邀请到现场指导,还从四川雅安请来专家常年指导茶叶的生产和茶园管理。而他本人,也渐渐在经营思路上想出了“反败为胜”的法子。

为改善茶叶生产条件,援藏工作组优先安排资金按照有机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进行改造,购茶叶加工设备,改进茶叶的包装。使茶叶加工厂一跃成为年加工5万多斤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黄伟平等人充分利用易贡茶场这国内海拔最高的茶场的优势,在2011年成功注册了“雪域茶谷”商标。“我们推出了雪域茶极、易贡云雾和雪域云峰等几种高端茶产品。”黄伟平说,如今,最高级别的春茶每斤在市场上卖价约一万元至两万元。

茶叶的产量也在倍增。2012年,茶场生产的大茶(民族茶)鲜叶产量突破了50万斤,比2011年就增加了约20万斤。当年的大茶产量从2011年的3.1万斤突破到了5.7万斤。从2011年开始,为了让利给茶农,各类的鲜叶价格从每斤50元增加到了150元,仅此一项就增加了职工收入200多万元。这让承包到户的茶农们欣喜不已。

为了扩大茶产能,援藏干部们想方设法,通过自主育苗和引进茶树方式对茶园进行改良改造,引进茶树苗50多万株,还争取到了福建省农林大学捐赠的大红袍系列优质茶树苗1600株。

据援藏干部林永望告诉记者,随着茶场经营状况的好转,茶场的总产值从2010年的350万元,提升到了2012年的1200多万元,集体收入从55万元提高到300万元。职工的人均年收入从3600元提升到了2012年的8000多元。全场人均年收入也从原先的1800元,提升到如今的4100元。

第六批广东援藏干部圆满地实现了当初进藏的目的。援藏干部林永旺告诉记者,易贡茶场,这个曾经的上访大户获得了“林芝地区2011年度先进单位”殊荣,并多次得到广东和西藏两省区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尤其是2012年3月底朱小丹省长和徐少华常务副省长到茶场考察指导工作,就高度评价了茶场援藏工作。

记者手记

“易贡”在藏语中意为“美丽的地方”。由于道路险阻,唯一的进出道路也经常被塌方、泥石流等隔断,周围的雪山、缭绕的云雾将这个地方点缀得画一般美丽。然而,这个地方却曾经长期被贫困、天灾围困。第六批援藏干部的到来,不仅给了1300多当地百姓希望,茶场更在三年间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今,看着茶场职工从心而发的笑容,援藏干部们都觉得特别值。

林永望援藏前曾在媒体、机关单位工作过,如今的他已俨然成了“西藏通”。在一次从易贡茶场前往林芝地委办事途中,他曾在海拔近5000米的色季拉山下山弯道上,救出了一位被困的货车司机。在接记者一行进入易贡茶场时,中途交通曾一度堵塞,经验丰富的他就带着几个人拿着对讲机疏导交通。

黄伟平援藏六年,进藏前,还有着乌黑的头发,如今却已鬓发斑白……

易贡茶场副书记江秋群培告诉记者,“他们带领我们过上了做梦都没想到的生活,老百姓打心里感激援藏干部。”

看着在雪山脚下新建的茶场总部,看着一个个茶场职工脸上的笑容,我们也想说:“向援藏干部致敬!”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