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发展之毕节模式

作者:周芸吉 来自:新闻调查周刊 时间:2013-06-11
分享到:

中国茶叶网China-tea.org编者注:政策扶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引入资金,龙头企业带动,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促进产业发展。

5月9日,记者随同金沙县副县长吴炜一行来到了长坝乡店名村的田间山头。站在店名村文家桥水库的后山上,遥望四周,都是一行行的茶林,在一块茶园里,工人们正在除草。

店名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赵朝海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村里掀起了一股种茶风,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回家种茶。到目前,全村茶园面积达到8000亩,其中专业合作社有2000余亩,农户种茶面积达5000多亩。全村1018户农户中,有700余户选择种茶。

赵朝海认为,村里的这一切改变都得益于近年来毕节茶产业的变化,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前景的广阔、可预想的受益以及较小的投资风险,让农户们对种茶充满信心,茶叶正悄悄改变着这个小山村的现状。如今,同村公路实现了硬化,茶园间也修建了机耕道,村里的广场也即将竣工,一个个项目正在惠及着这里的百姓。作为从小在此生长的村民,赵朝海指着远方已经成林的茶园兴奋的说道,今天的店名村不能与过去五年同日而语,而未来我们的茶园将改变子子孙孙的生活。

2007年以来,毕节作为贵州发展茶产业的后起之秀,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县县有茶叶、全民来种茶的格局。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毕节市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在毕节茶区采茶旺季,记者深入纳雍、大方、金沙等新老茶区,感受着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高山生态有机茶发展之路的无穷魅力。

政策扶持模式

“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毕节市农业委员会党组书记阮仕君说。为此,毕节市近年来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

不仅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茶产业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毕节还建立了市、县茶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毕节市各县通过组织茶产业发展宣讲团,深入重点县、重点乡镇以及重点村开展宣讲工作。广泛宣传茶产业发展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也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阮仕君说:“各县区都加大了对土地流转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种植茶叶。对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新增流转耕地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县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每亩补助县级政府20元流转费,连补三年。”

此外,为推动毕节茶产业发展,毕节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完善奖励扶持政策。“首先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整合各类资金促进茶产业发展。其次,切实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上,重点县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一般县区县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发展茶产业,并在”十二五“期内,每年按照10%的增速递增。”阮仕君介绍说。

在奖励扶持方面,毕节同样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对茶叶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2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品,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对5000亩以上茶园新获得有机认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在金沙县的“一区三带百园”农业发展规划中,茶产业带被列为“三带”中重点发展的项目。近五年来,该县专门针对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五个文件,内容覆盖土地流转、茶园种植补助、管护补贴政策、资金优惠、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

金沙县副县长吴炜告诉记者:“金沙县近年来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秉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政策作为支撑,让投资者和农户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才能更好的发展茶产业。”

正是这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毕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后发赶超提供了保障,也让企业、茶农对发展茶产业信心十足。

科技支撑模式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毕节茶业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我们聘请了全国知名茶叶专家作为我市茶产业发展科技顾问,聘请中国茶科所作为我市茶产业发展技术依托单位;成立毕节市茶叶科研所,鼓励支持重点县区和茶叶企业组建茶叶科研机构;重点县区要聘请知名专家担任茶叶技术顾问。”阮仕君说。

此外,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学院都将开设茶叶专业,市县区农校要开办茶叶中专班,期分批选派技术骨干到贵州茶叶中专学校、华南农大、中国茶科所等科研院所培训学习,力争两年轮训一次。同时,毕节还要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金大力培训茶叶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员,切实抓好技能提升。大力引进茶叶高层次专业人才,积极开展与农科院校的合作,加强茶叶后续产业开发。

有了科技支撑,同样有利于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毕节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了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强化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我们将积极推广茶叶无害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加强高山生态茶质量认证,强化茶叶生产基地(企业)的监控与抽检,逐步实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我市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阮仕君自信地说。

纳雍县茗山国际产业公司总经理李扬清之前做煤矿产业,2012年实现转型,来纳雍种茶,目前已经投资500万元种植了3000亩茶园,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他自信的说“我要打造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园!”而技术方面,他早已想好了对策:“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和贵州大学茶学专业的教授建立了联系,我们将采用‘学院+企业’的模式,实现校企结合,这样我们就有了技术支撑!”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毕节茶产业的发展就是要积极引进和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壮大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依托茶叶龙头企业,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结起来,把技术、信息、市场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茶叶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的经营形式。”阮仕君强调说。为此,毕节要加强各个企业间的资源、技术的交流,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2个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新增5个以上省级茶叶龙头企业,50个以上市级茶叶龙头企业。

位于大方县猫场镇的九洞天茶叶分公司成立于2005年,属贵州省大方县九洞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九洞天茶业作为省级龙头企业,除公司自有茶叶生产基地外,还充分发挥了带动作用,依托“大方县众益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种植新茶园,目前已发展茶园一万余亩,带动周边五个村4000多户农户种茶,人均种茶面积达到两亩,基本实现了户户种茶的局面。

“我们当地交通闭塞,农民观念比较落后,以前大家都不愿意种茶叶,不相信靠这‘树叶子’能致富。为了改变农民的这种观念,我们公司专门派车组织几十名茶农到湄潭考察,通过亲眼所见,通过与湄潭当地茶农的交流,大家才有了种茶的热情。”九洞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发永说。

然而,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考察归来后,公司还多次对农民进行茶叶知识培训,有讲理论知识的室内培训,也有理论结合实际的现场培训,让广大茶农受益匪浅。李发迁认为,龙头企业积极的开拓市场、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深化品牌打造,才能让茶叶种得好、卖得出,这样才会更好的调动种茶农户的积极性。也正是有了九洞天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的推动,才让毕节市大方县的茶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招商引资模式

毕节一直十分重视茶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仅2012年上半年,毕节市各区县已经分别与来自广东、福建等省区的客商签订茶叶发展合作协议11项,签约资金达8.35亿元。据统计,2007年以来,毕节累计引进外来企业23个,投资总额达1.864亿元。

近几年,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发展茶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在项目、资金、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与奖励和支持,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先后吸引了来自台湾、浙江、内蒙古等省区的大批茶商和企业进驻毕节,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在2012年的毕节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强调了招商引资对于毕节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说:“要实现毕节茶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扩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推动我市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此,毕节制定了在强化招商引资方面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做法。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各种审批环节,为投资者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茶叶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和完善农业招商引资实施细则和优惠政策,明确补贴内容和补助标准,做到引资方有章可循、投资方有据可依,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重点引进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大项目、跟进一批配套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另一方面,要在自主创牌的同时,积极引进像龙井、铁观音等品牌企业到毕节投资新建原料生产基地,借力发展、借风扬帆、借船出海。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