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遭遇春寒
中国茶叶网china-tea.org编者注:这段时间,高端茶叶价格跳水,值得茶行业经营者深思,为什么中国七万茶企敌不过一个立顿?茶叶质量不行,还是营销或定位等……
在茶业内有俗语:“春茶是宝”,也就是说清明前的春茶是最好的。去年500克的西湖龙井明前头茶曾创下18万元的天价,在各地茶叶市场,“明前茶”的价格动辄过万。如此天价的茶虽然使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却是近年来风雅礼品的首选,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热捧,正所谓“杀了茅台酒,还有天价茶。”
然而,今年各地茶叶市场的景象却与往年不同。十八大以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清新之风吹遍大江南北。由此导致的三公消费紧缩,使高端礼品茶市场遇冷,西湖龙井等名茶的价格还出现了市场预估与实际销售截然相反的现象。高端茶或将是继高档白酒、名贵香烟之后,又一个回归理性的消费产品。
市场:马连道难觅天价茶踪迹
作为北方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马连道茶叶市场最近稍显冷清,高档礼品茶叶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往年,一些茶叶标价动辄过万甚至几十万,但今年价格非常昂贵的茶叶在市场上并不好找。马连道的不少商户表示,10万元、20万元的茶叶很少,即使有,也多是有价无市,今年的茶叶主打中档,新绿茶的价格大都在每斤三四百元左右。
在更香茗茶,最贵的春茶标价两千多元,而去年的标价曾经达到四千多。工作人员表示,今年的高档茶销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40%,价格下降了20%左右。启元茶庄总经理李志强也表示,去年他们店里最贵的茶叶是每500克6700元,今年不会出现这么高的价格了。
一位经营大红袍的店主介绍,往年的这个时候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来买茶叶的人非常多,其中有很多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团购订单,并且这些订单大部分都是高档茶。今年形势不怎么好,买高档茶送礼的人和单位比去年减少了不少。”
一位经营铁观音的店主表示,往年一到春节前后企事业单位都是高档茶叶的采购大户,但今年不少单位都减少了茶叶购买量,“很多单位减少了送礼开支,茶叶价格自然就回到合理水平”。今年最好的铁观音价格是6000多元,金骏眉是4000多元,“已经是最好的了。”
京华茶叶公司经理鄂萍介绍说,今年他们的龙井价格是每500克7800元,去年9000元,价格下跌15%,原因是市场进货量加大,集团购买力减少,今年礼盒消费下降了20%。
产地:龙井茶新茶出锅价格跳水
在北京马连道,往年被热炒的“明前茶”遭到冷遇,那么在它的产地,情况是否有所不同呢?春分过后,西湖龙井的早熟品种“龙井43”全面开采。往年这个时候,茶农们往往忙得连抬头说话的工夫都没有,但今年,因为销量不好,不少茶农和炒茶锅都“赋闲在家”。茶农方茶香是地地道道的龙井村人,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在她看来,今年的龙井“明前茶”销售情况是近年来最不好的。气温一回升,龙井茶的青叶下来得更快。本以为能卖个好价钱,如今眼见着新茶在石灰缸里堆积起来。
一边是产量增大,一边销量减少,供过于求的情况直观地表现在了价格的波动上。茶农徐身良从开采到现在一个星期,最先产出的“龙井43”还未完全卖出去。“采摘前,我预估的明前茶批发价格每斤2500元左右。”徐身良说,没想到短短一周就降到1000多元一斤。
当地茶农介绍说,龙井村的客户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茶农自己的客户,大多是外地老板,以山西、北京居多;还有一拨是茶商,即茶叶公司,是茶叶销售的主要渠道。
由于龙井村产的狮峰龙井是西湖龙井的“极品”,所以每年茶叶公司都大量向茶农收购。至于茶叶公司的销售方向,茶农说他们不清楚。“但上千元一斤的茶叶,显然不是给普通老百姓喝的。”他们心里明白,新茶出锅即成库存,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公消费”的紧缩。
一位茶商表示,去年这个时候,已有单位来订购几百斤的高档西湖龙井新茶,但今年再致电询问,对方直接表示暂时不需要。杭州龙井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百昌坦言,中央提出的严控“三公消费”是龙井茶叶市场,特别是中高端市场跳水的主要原因。
延展:各地高端名茶量价齐跌
与西湖龙井相似的是,太湖碧螺春茶价格10年涨10倍的态势今年终结了,尤其是高端茶销售遇冷且价格稳中趋降,不少茶商转而主推精简包装的中端茶。
清明节前,正是江苏太湖碧螺春最俏的时候。然而,尽管新茶上市已逾一周,但行情却大不如前,3月中旬,首批上市的碧螺春实际售价为每斤2200元到2400元,与去年相比,跌幅超过20%。毛茶收购价格从去年的每斤300元,跌至今年的200元。在苏州南门大龙港茶叶市场,不少商家表示,往年高档茶一般在新茶开采前一个月,就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老顾客预订一空;可今年高档新茶价格降了10%,销路却依然不好。
在安徽,黄山毛峰鲜叶收购均价较去年有所下降。由于公务消费、送礼消费锐减,老字号黄山谢裕大茶叶公司计划把中低档茶的产量扩大一倍,并降低包装成本。
在上海,高端品牌“汪裕泰”的狮峰龙井21日上市,每斤6000元,定价比去年低800元。百年茶楼豫园湖心亭,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商务团明显减少。湖心亭管理方感叹,眼下各种成本都在涨,价格不变就等于降价,而且销售比去年明显下降,来买的也只买二三两。上海市茶叶学会秘书长周星娣通过走访发现,年初以来,高档茶销量大减,顶级茶叶如明前西湖龙井、大红袍和优质乌龙茶,销售更显冷清。为此,商家们纷纷调结构,主推几百元一斤的中端茶,以往尽显奢华的绸缎、实木、青瓷包装也被换成了实用的纸质和铁罐。
追问:谁在消费高端茶?
3月中旬,头茬儿从杭州西湖翁家山茶树上摘下的新茶便打着“飞的”进京了。去年每斤9800,今年8500,尽管每斤便宜了1300元,在普通市民眼里仍然“金贵”。
那么,是谁在消费这样的高端茶呢?“每年开春,都是各个单位之间、或是单位内部上下联络感情的时候,送上一盒精装的西湖龙井显得既时令又高雅。为什么争抢头茶?因为那些送龙井茶的人要让领导记得今年的第一口西湖龙井来自谁。”一位浙江茶商透露。
苏州茶叶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如果将明前茶当作礼品,那自然越稀缺、价格越贵越好。所以前些年,有的茶商为迎合这种社会风气,也用拍卖等方式人为炒高明前茶的价格,一斤明前茶被炒到几万乃至十几万元,最高的甚至卖到上百万元。这其中,“买的不喝,喝的不买,公款消费、奢靡消费、请客送礼之风,是最重要的推手。”
一位企业人士透露,买高端茶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用来招待贵宾,像到企业视察的领导、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一个是用来送人,真正的好茶比较稀有,显示送礼人的诚意,喝茶有助健康,寓意也比较好。如果买来自己喝,那除非是“茶痴”。
往年,在北京市场,和名牌包差不多同等价位的西湖龙井从来没有“卖不出去”过。在每年固定消费“明前茶”的顾客中,除了少数“龙井粉丝”,购买大户还是机关单位、央企、银行、山西煤老板、浙江房地产商等高端客户。这一点在四川蒙顶山的茶园里也能得到佐证,从2005年开始,该茶园大都被全国各地的客户“认养”,上等茶园里插着写有各大央企、金融单位、政府机关的牌子,表明“专属权。”显然,公款消费是高端茶消费的主力。
声音:为“天价茶”回归理性叫好
综合各地媒体的走访调查可以看出,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反腐新风,抑制了高端茶叶作为礼品消费的市场需求。
“高档茶叶本来就是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现在不让送礼了,自然买的人就少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杨建华说,去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一度在价格上让人“仰视”的茅台、五粮液和“名贵”香烟都出现了库存,价格也逐步回归。西湖龙井作为一种农产品,也理应回归到正常的经济秩序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春茶一盏,于清淡之间。原本淡泊、清新、高雅的新茶韵味,在天价之下,除了老百姓的一声叹息,还杂陈了几多滋味。去年的明前西湖龙井创下每斤18万元的天价,冲泡一杯明前西湖龙井,放5克的茶叶,这样算下来,一杯茶就要1000多元,那喝一口茶,都要100多元,郑渊洁的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对于老百姓来说,茶和油盐酱醋是一样的。但是,往年热炒的天价西湖龙井已经严重脱离了老百姓日常消费品的范畴。天价西湖龙井接棒天价茅台,已经走在奢侈品化的道路上了。
同样的茶叶,茶农卖,几千元;茶商通过拍卖炒作,就能卖到几万元。消费者被高价吓跑了,西湖龙井囤积卖不动,只能降价贱卖,到最后,受损的,还是茶农和茶商自己,砸了西湖龙井的金字招牌。天价西湖龙井,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公款消费。现在好了,“六项禁令”切断了这条主要消费渠道,天价西湖龙井,自然就生存不下去了。
3月9日,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四川雅安蒙顶山,一群乔装打扮成大熊猫模样的小朋友在世界最贵茶叶“熊猫茶”的种植基地体验采茶活动。这也是由熊猫粪便种植的“熊猫茶”2013年春茶的首次采集,开园春茶中的“极品”售价一斤最高达22万元人民币……
在今年高端茶市场普遍冷清的大环境下,这则新闻无疑显得有些扎眼。然而,把时间倒退一年,这22万的叫价就显得“平庸”多了。西湖龙井每斤18万、信阳毛尖每斤13万、芦峰乌龙茶每罐20万,堪比黄金贵。去年屡屡爆出的天价茶事件,不禁令人疑惑,如此高价是怎样炼成的?
成本说:产量稀少人工费上涨
几万元一斤的茶叶是如何横空出世的?首先是茶叶的原叶,是龙井茶的原产地,产量极其稀少,茶叶是“一芽一叶”;在炒制上,由资深老工人手工炒制,两万多颗嫩芽,只能炒出一斤茶叶;茶叶炒好后,需手工挑拣,8斤茶叶里才能挑出一斤顶级茶叶。按照龙井“明前茶”的市场行情,一般茶就要1.5万至2万元一斤,那么一斤顶级茶定价超过10万似乎并不贵。产量少是很多名茶的共同特点,如售价2万元一斤的日照有机绿茶,五万个嫩芽才制得一斤好茶。当然,就更不用说母树仅存三棵的大红袍了。
除产量少外,每年茶叶都会因为各种成本上升而有一定涨幅。去年信阳毛尖采茶工一天的工费普遍在80元左右,而在两三年前,采茶工一天的工费不超过50元。信阳毛尖采回来之后的工序就进入制茶阶段了,炒茶师傅、择茶师傅的工资也随着这两年的物价上涨而上涨。浙江、湖南、江西等省采工成本均连年上涨,涨幅约10%。
机制说:定价无标准随意抬高价
人工成本只是茶叶价格上涨的一部分,且并非重要的一部分。业内专家认为,造成茶叶市场价格混乱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环节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茶叶到底该定个什么价,说到底需要标准的支撑,茶行里通常的说法是按品质定价。“好茶自然贵。”然而究竟什么是好茶,茶行里还有一种说法,“适合你自己的就是好的”。两句话连在一起,茶价怎能不成糊涂账。
定价必先定级。根据现行茶叶评定标准,虽然有感官评级法,但并不能普遍适用,还要结合到不同季节、不同山头、不同风格的具体情况而论,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对一种茶进行审评。结果,现在成了只为评级而评级,在指导价格上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可执行的标准,市场上的级别、价位都是商家自定,当然价格也就差异巨大。
除了标准缺失,在很多茶叶市场还存在随口要价的现象,这导致了一款茶可能出现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差价。
炒作说:天价茶是“炒”出来的
事实上,天价茶叶吸引眼球的意义或者“体现身份”的抽象概念,已经远远大于实际饮用价值,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难以脱离“炒作”嫌疑。
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茶叶被“爆炒”了一遍。从安溪铁观音,到武夷大红袍,从云南普洱到正山小种。在“爆炒”中,无数个创富神话也就此诞生。
七年前,20克武夷山出产的“大红袍”茶叶,在香港曾拍卖到16.6万港元。几年后,在广州茶博会上,又有20克大红袍被人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大红袍”茶叶如此金贵,业内人士均曝有游资介入炒作。
继炒作“大红袍”茶叶之后,湖南一种不为大家所熟知的茶叶———黑茶被游资盯上了,大量炒客进入湖南市场,一块50年前的黑茶拍卖出了48万元的高价。
需求说:奢侈公务消费助推茶价
成本、品质带来的茶价上涨与概念茶、送礼茶带来的涨幅相比,不过九牛一毛。以“头锅茶”为例,在传统的“明前茶”、“雨前茶”概念之外,“头锅茶”更具现代奢侈享受的标志性。近年来,“头锅龙井”在京销售价每斤高达9800元,且还供不应求。
杭州本地的茶商就表示,送礼消费是购买高档茶叶的主力军,预订明前茶的有高校、机关和部分企业。
去年,一款取名“大器”的信阳毛尖,以每斤13.4万元的售价引发关注。高价茶叶与公务消费之间的关联,使喝者不买、买者不喝几成社会一致评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显而易见,一些高价茶的性价比是有问题的。那不是爱茶人自己喝的茶。天价新茶的背后并非是价值与价格的合理配置,而是畸形消费的暗中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