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 福建茶商在柳州落地生根
中国茶叶网china-tea.org编者注:安溪人因敢拼敢闯,对安溪铁观音在全国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广西柳州市福建商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在柳州投资和经商的福建籍工商界人士达5万多人,他们活跃于房地产开发、钢铁冶炼、汽车制造、金融投资、建筑建材、娱乐餐饮、服装鞋帽、医疗卫生、茶叶茶艺等诸多行业。其中,茶叶销售和茶艺服务是最具福建特色的一门生意。
冲泡功夫茶不仅是福建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更是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传承。随着越来越多的福建商人来柳投资经营,福建功夫茶也逐渐进入柳州人的生活。也许,你走进的只是一家福建人开设的砖厂或鞋店,但听到的第一句话肯定是“先坐下喝杯茶。”福建茶成了来柳的闽商与柳州人沟通结交的纽带,更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一门生意。
“柳州人冲泡功夫茶的饮茶习惯,基本上都是福建茶商培养的。”柳州市福建商会茶叶协会副会长颜兴中告诉记者,在屏山大道茶叶大世界、柳邕路顺达通茶城等专业市场中经营的商家,福建人占了半数以上。
三年上千次冲泡演示
今年29岁的颜兴中,来自“铁观音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在家乡,颜家有自己的茶园,他从小就学习了种茶、加工茶叶的各种技艺。2001年,在广东省做茶叶生意的颜父,来到广西柳州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于是派颜兴中到柳州来开拓茶叶的销路。
当时,年仅18岁的小颜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独自守着位于弯塘路那个20多平方米的小店,熬着艰难的创业岁月。起初,因为柳州市有喝茶习惯的人还不是很多,再加上小颜是新店开张没有固定的顾客群,茶叶店的生意非常惨淡。每一名走进店里来的人,都是碰巧经过的路人。小颜不计较来人是否购买茶叶,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地招呼:“先坐下来喝杯茶。”
小颜总是一边为来人泡茶,一边细致地讲解功夫茶具的使用,福建功夫茶的冲泡方法。这些技艺是小颜从小就已熟练掌握了的,他8岁时就能独自在家泡茶待客了。虽然小颜解说得非常细致,但从未接触过福建功夫茶的来客大多听得一知半解。有人喝过之后对茶赞赏不已,有人还不适应这特别的茶味,掏钱购买的总是少数。
在柳创业的初期,颜兴中几乎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冲泡演示,有时候一天要重复演示五六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就为进店来的人们反复讲解福建功夫茶的冲泡技艺上千次。虽然生意还是很清淡,但颜兴中认为,这是在持续培养柳州人的喝茶习惯,也是在为自己的茶叶店培育未来的市场。总有一天,这样的坚持会收到回报的。
颜兴中来柳的最初3年,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卖掉茶叶得到的少量货款,还不足以维持店铺的正常开支和自己的生活。他常常是在小店里煮好一锅粥,就着咸菜就解决了一天的伙食。到了第三年,他甚至拖欠了一个季度的店面租金无法支付。幸好房东只是不断催租,没有将他赶走。
9岁女儿会说柳州话
颜兴中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当年碰巧走进店来的路人,渐渐地成了他的至交好友,也成了他的忠实顾客。当年一位姓谭的柳州男青年,偶然间走进他的小店,在他的启蒙下爱上了福建功夫茶。如今,谭先生不仅是颜兴中的好友,还成了一名青年企业家。不仅他自己经常来选购好茶,还将颜兴中的茶叶指定为公司公关中的馈赠礼品。
在柳州朋友的支持下,颜兴中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弯塘路的一个小店面起步,他的茶叶店已在柳州市区里开了4家。弟弟和妹妹都从家乡来到柳州,跟他一起打理这些生意。今年,颜兴中的茶艺馆在高新南路开业了,这家经营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茶艺馆里,有茶艺师等员工8名,其中有6名柳州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颜兴中仍在不断地把自己掌握的功夫茶技艺,传授给这些土生土长在柳州的茶艺小姐。
经朋友介绍,颜兴中在柳州结识了一位武汉姑娘,两人坠入爱河并喜结连理。如今,颜兴中已在柳州买了房子,女儿现在也已9岁了。虽然户口还在福建,但近年来的春节,颜兴中和家人大多是在柳州度过。两年前,女儿在柳州上了小学,以外来务工子女的身份入学,并未遇到什么阻碍。上学没几天,女儿回家来已开始对父母讲柳州话。颜兴中笑称,这个在柳州出生,在柳州长大的女儿,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地地道道的柳州妹啦。
女茶艺师创业坎坷路
福建商人在柳州是比较团结的,老乡之间遇到困难常会互相扶持。为了增进交流,在柳的福建茶商成立了茶叶协会,隶属于柳州市福建商会。游倩是茶叶协会的秘书长,她和颜兴中会常常坐在一起,交流生意经,为刚来柳州的老乡提供开店的建议和指导。
别看她只有32岁,游倩离开家乡经营茶生意已有13个年头。游倩的家乡在盛产岩茶的武夷山下,她17岁开始学习茶艺,两年后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茶艺师。1999年,一家福建茶艺馆要在北京开设分店,被委以副总经理重任的游倩,带着两名助手便赶往北京。经过她1年多的培训和管理,北京新开茶艺馆的经营状况和茶艺水平都已渐渐稳定。老板派来新的管理人员接替游倩,又把她请回了福建。
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当几名福建老板为在柳州新开茶艺馆寻觅管理人才时,便把目标瞄准了游倩。游倩接受聘请,原计划只是来柳州为新店开业筹备1个多月,之后便返回福建的。不料,她2001年4月26日来柳州,一干就是1年多。她2002年底返回福建,可柳州的茶艺馆缺了她之后,茶艺水平似乎有所起伏。2003年夏天,老板再次把她请到柳州。
在柳州工作3年后,游倩终于有机会创办了自己的茶行。她和另一名从福建来柳州的女茶艺师一起,经营起茶叶销售和茶艺服务兼顾的茶行生意。可创业之路大多是坎坷的。虽然,两位女茶艺师的茶艺深得顾客青睐,但在柳州人生地不熟,还是令她们吃了不少苦头。最要命的是,铺面的房东不愿意跟她们签订长期合同。看到茶行人气渐旺,每年续约时,房东不是提出收回门面自己经营,就是借故大幅提高租金。在创业的头三年,游倩的茶行每年都要搬一次家。每次搬家都要亏掉一笔钱,装修等固定资产损失不说,顾客流失更令她们心痛。
游倩算过一笔账,平均每次搬家的损失都有5万多元。在茶叶生意中赚得的一些钱,也都亏了进去。
洪水中感受柳州关怀
在连续亏损中,让游倩坚持下来的,是柳州茶友给予的帮助和关怀。看到两个小姑娘艰难经营,不少茶友在茶行进货时,就预先支付了订购货物的货款。一些顾客甚至会多预付些金额,事后才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将多付的货款退回。
在柳州茶友和福建茶厂的支持和帮助下,游倩经营的茶行才坚持了下来,而且发展至今。
2008年1月,游倩经营的茶行搬到了滨江西路2栋的一楼门面。可随之而来的,是连续3年的洪水侵袭。2008年夏天,柳江洪水让茶行遭了灭顶之灾。游倩在相邻的住宅楼中,租了一套3楼的住宅。在洪水涨得最快的时候,是一个个闻讯赶来的柳州茶友,帮她把茶叶、冰柜等物资,转移到了3楼的住房中。洪水退去后,又是这些茶友,帮忙冲洗店面,帮助茶行恢复营业。
2009年的柳江洪水,灌进了滨江西路2栋的3楼,热心的茶友如同前一年那样赶来帮忙。物资被转移到了3楼的暂住房中,可整栋楼因为洪水停水停电。游倩只能到宾馆暂住,等待洪水退去。出门前,对门的大姐对游倩说,你把电话号码留给我,万一洪水再涨上来,我打电话通知。果然,次日洪水不断上涨,游倩接到对门大姐的电话乘船赶回。眼看洪水水位就要升高到3楼,满屋的茶叶、茶具、冰柜等物资该转移到哪里?这时,5楼的一位七旬老汉向游倩伸出了援手。老人在自己家中,为游倩腾出了囤放物资的区域。让茶行的大量货物避过了洪水,免受损失。
在两次洪水中,经历了柳州人的温情救助,游倩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当2010年夏天,柳江洪水再次漫上滨江路时,游倩少了当初的惊慌,更增添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以茶为媒成柳州媳妇
当初,和游倩一起在柳州创办茶行的王玲玲,也是一位女茶艺师。与游倩不同的是,后来她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方向。虽然已不再经营茶叶生意,但她觉得自己在柳州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以茶为媒取得的。
之所以会在2001年来到柳州,是因为在福建老家遇到了个人感情的困扰,便随其他茶艺师一起来到柳州的茶艺馆工作。在退出了和游倩一起经营的茶行后,她在一家物业服务公司担任出纳员。工作之余,她也会给同事们一展茶艺,令不少同事也深深爱上了福建功夫茶。
2008年,王玲玲结婚了,丈夫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柳州人。她是在最初工作的茶艺馆里与丈夫结识的,二人并不是一见钟情,是因为在一起品茶的时间长了,渐渐增进了了解,才走到一起来的。虽然户口已迁到柳州,但她毕竟不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王玲玲在柳州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丈夫是在茶桌旁认识的,现在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当年茶艺馆的同事和茶行的老顾客。在王玲玲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好友也都成了爱茶之人。
已经连续两个春节,王玲玲都没有回娘家过年了,她的不少生活习惯,也在和丈夫一起的生活中,一点点地改变。原本,她并不习惯吃辣椒,但和丈夫一起去吃螺蛳粉多了,慢慢也能接受“少辣”的程度。偶尔遇到粉摊老板舀辣椒油时下手太重,会把她辣得半天合不拢嘴巴,但这并不会妨碍她下次继续光顾螺蛳粉摊。
福建人在柳州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从这些福建茶商的经历中不难发现,坚韧和进取精神是他们拥有的优良品质,正如那首著名的闽南语歌曲唱道的“爱拼才会赢”。这些品质也会像品茗功夫茶的生活习惯一样,一直伴随着他们。柳州人在慢慢养成品茶习惯的同时,也慢慢接受了他们,并从他们身上学会“爱拼才会赢”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