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碣滩茶产销历史渊源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产茶,历史非常悠久。西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沅陵县即其中一县。东晋裴渊《坤之录》载“无射山多茶。”无射山在沅陵境内。至唐代,民间饮茶风盛行。沅陵茶叶由于质量上乘,时列为朝廷贡品。清同冶十二年《沅陵县志》载:唐·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云:领新茶一串作此字,即今茶苑之茶。“邑中出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茶者为多,后界亭盛行,极先摘者名曰白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唐睿宗李旦的内宫娘娘从故里沅陵胡家坪回京,泛舟沅水,夜泊碣滩,品尝到碣滩茶,顿觉香气馥郁,甘醇爽口,便择其佳制带回长安,文武百官和外藩使臣夹道欢迎。盛宴后,唐睿宗赏赐品尝娘娘从家乡带回的上乘土产碣滩茶,众大臣和外国使臣饮后无不交口称赞。从此,碣滩被指令辟为茶园,官府每年派人督造监制,每年朝贡。随后,随着文化的交流,碣滩茶很快就传到了日本和印度。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一次谈话中,他曾向周恩来总理问到了碣滩茶的历史。为恢复历史名茶,在国家、湖南省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沅陵开始恢复碣滩茶园的生产,1972年冬在开垦恢复茶园时,人们就挖出两千多株古茶蔸,充分说明了碣滩茶园历史的悠久。
生产、销售情况
沅陵县素为湖南省产茶大县,民国时期,沅陵为湖南省主要产茶县之一。上世纪30年代,全县茶园面积达3.13万亩,年产茶叶500吨以上,居全省第四位。所产红茶、绿茶远销长江各埠,每年出售茶叶收入10万银元左右;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抽取重税导致茶农被逼毁茶种粮,到1949年全县茶园仅为4200亩,年产茶叶109吨,平均亩产26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茶叶生产逐步恢复,1950年,县人民政府动员农民垦复荒芜茶园469亩,新辟茶园1416亩。农业合作代期间,在茶叶产区,建立茶叶生产合作社,发放货款,实行奖励政策;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到1958年,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1.7万亩,年产茶叶173吨,1972年,全县建立茶场312个,到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24万亩,年产茶叶313吨。到1987年,全县茶园面积3.8万亩,茶叶总产量580吨,其中有专业承包茶场238个,经营面积1.34万亩。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沅陵相继修建了五强溪、凤滩、高滩三座大型水电站,为帮助库区移民脱贫,沅陵县委、县政府在库区内号召移民进行茶叶开发,建立高标准茶园,扶持移民发展茶产业。从94年开始在库区境内建立了近五千亩无性系良种茶园,为库区移民群众搭建了致富平台,2002年沅陵县和国家级农头企业-湖南省茶叶总公司共同组建了碣滩有机茶开发公司,公司建立了了湘西规模最大的年产2000吨的精制茶加工厂,2010年湘丰茶叶集团与我县干发茶叶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了新干发茶叶公司,公司投资200万,引进珠峰自动化清洁生产线一条,到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7万亩,可采摘面积4万亩,茶叶加工厂家30多家,省内外各种茶叶专卖店、批发店200余家,2011年茶叶年生产量1200吨,年综合产值1.2亿元。
社会荣誉
从1982年恢复碣滩茶生产开始,碣滩茶一直都供不应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众多的荣誉。1983年,经全国著名茶叶专家施兆鹏教授邀请,日本派出二十名农业和茶叶方面的专家来湖南考察,通过鉴定和座谈,共同将碣滩茶命名为“中日友好茶”;从1983年以来,碣滩茶一直被评为湖南省的优质名茶;1991年,在中国杭州召开的国际茶文化节会议上,碣滩茶被评为“国际文化名茶”,并授予金奖,载入了《中国名茶录》;1994年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怀”评比会和1995年农业部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食品博览会上,碣滩茶均获得金奖。2001~2002年碣滩茶连续荣获第三、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03年获湖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05年获湖南省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6年获上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和“中绿杯”金奖,2009年获中国社会调查所消费者信得过首选产品,2010年获上海世博会特别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