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五年价翻番 茶农依然“不见钱”
一方面是春茶价格短短几年时间就翻了一番,另一方面则是茶农依然“不见钱”。记者对广西、安徽、江浙一带的茶叶市场进行采访时,众多茶农、茶商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茶产业链条上城乡“二元收益”的现状亟待进行调整。
三大效应引发成本飙升
劳动力成本上扬、农资价格上扬和资金成本上扬三大因素,是我国茶叶价格上扬的三大主因。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绿茶价格将比去年上涨15%—20%,红茶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更高。
广西茶叶协会会长郭异告诉记者,今年春天长期低温天气抑制了茶叶生长,气温快速回升之后,茶商和茶厂集中采茶压力陡然增大,劳动力供不应求情况较为严重。广西、安徽的采茶工人工资,已从2011年的每人每天70—80元,上涨到每人每天100元,而且还要包吃包住,报销往返车费。
农资价格上扬是茶叶价格飙升的又一因素。徽州区茶叶站站长蒋志文告诉记者: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今年售价较去年上涨10%以上,每亩茶园仅这两项就要增加投入50多元。
超市吃掉一半利润
郭异告诉记者,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所有茶品,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等,全都经历了每年超过20%以上的涨幅,“即便剔除炒作因素,茶叶的平均价格5年内也涨了一倍。”
但是,茶农、茶商和茶企却纷纷表示:即便价格涨了一倍,茶农的收益还是少得可怜,真正的利润都被流通领域拿走了。
常年为大型超市供货的茶商吴伟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超市的入场费近3年来每年以20%的幅度上涨。门店数量在30家以上的中等超市,入场费2万元以上。超市渠道扣点数涨到35%;不少超市还会向供货商另外收取如信息录入管理费、新品上柜费、节庆费等,再加上配送、季节换货等费用,超市累计“吃”掉的利润达50%,剩下的30%要支付员工费和其他运营费等,企业最后到手的利润几乎没有了。
以1公斤毛峰茶为例,茶价大致构成为:鲜叶收购成本占20%,加工、分拣、包装、物流成本占15%,超市倒扣等占50%,税收7%,企业毛利8%。
“二元收益”亟待破题
常年从事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专家、苏州大学博士曾凡贞认为,茶叶价格“步步高”,茶农收入“不见钱”的现状,表明我国农产品领域城乡“二元收益”状况仍需进行深度破题。
他建议,政府可以对作为奢侈品的茶叶增加税收,作为返回给茶农、茶商的补贴来源。其次是通过行业协调的方式“抽肥补瘦”。曾凡贞说:“终端领域和流通环节是资源聚集度最高的环节,其议价权最强,也最容易产生‘市场垄断’,这就需要政府引导,茶农、协会、茶商、茶企进行统一协调,形成相应的利益平衡点,实现‘大家有肉吃’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