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晚来的茶文化
半年前,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庄进驻银川,底层作店铺,二楼开作茶馆,受到一些茶客和年轻人的追捧。与以往茶楼给人的印象不同,那里没有自动麻将机和喧嚣,显得清新雅致得多,看起来茶文化的味道更浓些。一小壶茉莉花茶,一套茶盘,再点几小盘茶食,就构筑了一下午的美好时光,这似乎点燃了银川人对茶文化的好奇与热情。
看看周遭,越来越多的“纯”茶楼和资深茶客们的出现,让我们嗅到了这个城市晚来的茶文化气息。
宁夏饮茶有历史
提起茶,很多人都会想到龙井、铁观音,认为茶是江南一带的产物,饮茶也是发源于南方的习俗。虽然宁夏不产茶,但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已形成了特有的茶文化,尤其是回族的盖碗茶,更是成了宁夏茶文化的一个代表。
宁夏南部地区的民众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罐罐茶主要用陕青茶或砖茶,也有人采摘“刺目树”的叶子,蒸透、晒干后饮用。“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一度也适应宁夏有些地方。
“其实,宁夏人还有喝茉莉花茶的习惯,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会在里面放些枸杞、大枣,冲泡成花茶饮用。”银川吴裕泰老总孙然介绍说。
另外,这两年宁夏本地培育的枸杞芽茶也算是一匹“黑马”,它是野生植物根苗与枸杞树枝条嫁接培育出的新树种,不开花,不结果,所有营养成分均囤积在嫩芽当中。来自南方的茶商强世国不仅倡导成立银川市茶行业协会,还利用本土资源研制出了枸杞芽茶。强世国说:“早在2006年,银川市茶行业协会正式加入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时,就将正宗的西湖龙井、末茶(绿茶粉)等新品种引进到银川市场,为银川人民的茶桌上增添新的色彩,倡导银川茶文化。”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枸杞芽茶不算茶,只能算是‘代茶饮’,但经过加工,口感还是相当不错的。”银川市茶行业协会的高级茶艺师庄彤回忆,她曾认识一位茶客,家里种植枸杞芽茶,这位茶客曾带过一小包熏制过的芽茶让她品。“用茉莉花茶的制法,把枸杞芽茶熏制成茉莉花枸杞芽茶。”庄彤认为,这种枸杞芽茶在第一泡时微涩,第二泡甘醇,第三泡香甜,汤色碧绿、明亮,在促进健康的同时,体现着浓浓的地域特色。
以茶餐厅引茶文化“上道”
银川人一直有饮茶的习惯,但到茶馆专门饮茶的寥寥无几。况且街面上纯粹的茶馆并不多。前些年,随意推门进到一家普通茶楼,一边上楼梯,一边就能听到从某个小包间里传出的哗哗洗牌声,还有某个牌友大声地嚷嚷着他的牌打错了,茶楼一时间成为了棋牌室的代名词。让人无法把银川的茶楼与北京、成都那些正宗的茶馆同道而论。归根结底,一是,银川不在产茶区且深处西北内陆,信息闭塞,大众对茶艺、茶道知识的了解甚少。二是,与茶文化在银川没有形成一种环境有关。基于这样的因素,体现银川茶文化的不是在所谓的茶楼,而是一些茶客们私下里的聚会或是零星的几处人文茶馆,他们率先“破冰”,引茶文化上道,并逐渐得到接纳与认可。
银川资深茶客文哥,喜茶10年。他回忆说,银川第一家不打麻将的纯茶馆应该是“大益茶事”,主营普洱,2007年开张。经营这家茶馆的高先生是位文化人,擅乐器演奏与写作。据说,高先生曾资助茶友去学习茶艺,力图培育银川的茶文化氛围,但因学员匮乏,后来不了了之。之后,他转让掉了大益茶事。“有人说他掘了一桶金就不干了,但我们相信,更靠谱的说法是,银川的茶文化环境和他想象得相去甚远。”文哥无奈地说。
谈起现在的大益茶事,茶客齐敏还是从一本名为《茶博览》的杂志上看到的,杂志上推荐“全国百家茶室”里有它。不过,大益茶事也“晚节难保”,最后还是在客人的要求下,添置了扑克。如果没有这些,就留不住客人。
齐敏认为,要让银川人接受一个纯粹论茶艺、茶道的茶室是有困难的。首先,不懂茶的客人们认为一壶百元以上的茶太贵,二来,纯粹喜茶的茶客在银川毕竟是小众,市场不大。
2005年,“花之林”人文茶馆在银川的开张,似乎带来了一股茶文化的新风。这个全国连锁品牌,似乎一直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定位为一所深具人文气息的现代茶馆。要有零食,要有良辰美景,要的就是随意。点一壶茶,在古筝声里,坐在灯下安安静静品茶,似乎营造了古典的气氛。
2006年,在高尔夫步行街深处,一家名为“禅养”的人文茶馆开张,里面的茶文化更是宁夏一流的;不久,位于北京路上的维吾尔茶餐厅开张,更是让宁夏人感受到新疆茶文化和餐饮文化结合的魅力。而今年开张的吴裕泰近半年来,日日高朋满座。这所现代人文茶馆的老总孙然说,吴裕泰装修上以简单的“和式风格”为主,符合现代人审美,主打款是花茶。茶客们可以自带茶包。一套茶盘,再加上正宗的茶食,不过百元,茶食遵循清淡的调味,为的是配合茶的秉性,而非填饱肚子。
“其实,北京的吴裕泰,以销售茶叶为主营,很少有带茶馆的。我把它引到银川来,实际上是改换了个形式,加餐是为了迎合市场,但我的目的主要是想改变西北人的饮茶习惯,向他们传达一种信息,就是不管你懂不懂茶,喝茶并不难。”孙然说道。他认为,要想让茶文化漫漫渗透到普通百姓生活中,走“生活茶”的路子比较好。
银川茶馆呼唤专业茶艺师
以茶餐厅的形式推广茶文化,似乎将茶文化渐渐渗入银川,也被大众逐渐接纳。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银川的多数人文茶馆里缺少专业茶艺师,服务人员更缺少茶的基础知识,有些茶商、老板往往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重,难以从培育茶文化的角度来经营自己的茶馆,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这让很多人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化人文茶馆会不会起到推广茶文化的作用。
在“禅养”,来自江苏的茶艺师刘师傅的茶道,每每让茶客们大呼过瘾,而诸如此类引进外地茶艺师的茶楼却寥寥无几。一些茶客们向记者反映,因为老板不懂茶,也缺少经验丰富的茶艺师,所以有时会上当买回以次充好的茶叶。据记者了解,银川只有银川市茶行业协会一家民间组织可以委培专业茶艺师,而大多数想学茶艺的人,必须去北京、上海等地自学。
茶客牛晶喜茶很多年,他认为一个茶叶店或者人文茶馆的老板,首先要对茶性非常了解,才能去告诉别人你的茶到底好在哪里,才谈得上传播茶文化。
“现在很多泡茶师傅非常不专业,老板们雇佣没经验的销售员,他们讲不出茶的‘前世今生’,也辨别不出茶的好坏,只知道一味地用水泡后给客人品。再加上大多数客人对茶性并不了解,也不懂茶,经常买一些劣质茶回去。”牛晶说。
牛晶认为,关键问题是,因为缺乏茶文化传播机构,大众的茶文化基础知识还没有普及起来,给茶叶市场造成暴利的机会。
“品茶首先要懂回甘和生津,其实只要茶艺师在泡茶时,稍微点拨下顾客,顾客就能领悟。可现在这些链条都是断开的,卖茶的人不会论茶,买茶的人不懂茶,最后导致市场的茶价经常由销售商说了算,非常混乱。”牛晶说。
本地茶商们一味追求暴利,让牛晶非常生气。今年,他到一所全国连锁的专卖店去买茶,结果发现一款普洱的茶价竟是淘宝价的5倍。他还到另一家茶叶店买过茶,对方开价4000元一公斤的铁观音,最后被他砍到600元一公斤。
茶客文哥认为,政府只有尽快要求茶馆的资质、等级,统一准入标准,才会减少茶市的暴利,促进茶文化在银川的传播。
牛晶和文哥很羡慕北京、杭州的蹭茶客,闲时,他们大多会开着车去当地新开的茶馆“蹭茶”,目的是以茶会友,交流茶道。因为老板们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品了茶,聊得愉快,顾客才能谈到需要不需要的问题。但是在银川,这样的感觉很难实现。大多数情况是,你不消费,立刻就有人示意,把你赶走了。
看来,在银川,这晚来的茶文化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