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成功收购“陆羽”商标

作者: 来自:中新网 时间:2009-07-21
分享到:

    笔者近日从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获悉,历经数月多方角逐,五云集团投巨资成功收购“陆羽”商标。“陆羽”商标在中国大陆注册保护类别达16个,在欧盟29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和香港注册保护类别达5个。

    五云茶叶集团自1989年创立以来,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理想,以专心做好茶为理念,以振兴“信阳毛尖”为己任,历经20年的执着追求和奋斗,五云集团已成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百年五云,以茶载道”的企业使命和“做中国一流茶企业,创世界知名茶品牌”的企业愿景,五云集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五云集团旗下囊括“龙潭”、“五云山”两大品牌。去年3月份,“龙潭”成功入选“中国驰名商标”,这一“河南茶行业唯一入选品牌”的殊荣,更使得“龙潭”牌信阳毛尖茶在河南乃至全国茶行业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荣耀品牌,“国茶·豫礼”品牌形象的定位,更加牢固了龙潭茶在信阳毛尖茶中的领袖身份。

    五云集团此次巨资购买“陆羽”商标,必将承载着国人更多的祝愿和期待,是五云集团实现由“著名品牌向驰名品牌”、“行业品牌向社会品牌”、“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欧阳道坤)

      链接:

      陆羽生平

      733年,茶圣陆羽诞生;
      756年,陆羽到江西﹑湖州;
      759年,陆羽到江苏﹑茅山;
      760年,陆羽回湖州开始撰写《茶经》;
      765年,《茶经》初稿完成;
      766年,陆羽为李季卿烹茶;
      768年,陆羽进宫为祖公师父煮茶;
      770年,唐中央在常州﹑湖州设贡茶院;
      773年,颜真卿迁湖州任刺史;
      774年,三癸亭建成;
      775年,陆羽青塘别业建成,《茶经》完稿;
      777年,陆羽进京拜见颜真卿;
      777年~805年,永忠入唐求法;
      780年,《茶经》正式刻印付梓;
      780年~815年,《茶酒论》著成,出现斗茶;
      781年,袁高向朝廷贡茶,兼奉《茶山诗》;
      783年,陆羽完成《吴兴历官记》;
      792年,春于茶山修贡完毕后题记;
      793年,唐代正式征茶税;
      794年,德宗敕湖刺史于进沙门皎然抒山诗集;
      794年,陆羽到信州;
      795年,《湖州刺史记》在益由著《水品》一卷;
      796年,居苏州﹑品虎丘泉,引水种茶;
      804年冬,茶圣陆羽病逝于湖州青塘别业。


     陆羽的茶圣地位

    一、传奇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编著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大约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3年),3岁时被弃于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一日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路过小桥时,听到群雁的哀鸣声和婴儿的啼哭声,禅师寻声下桥,发现一个婴儿冻得瑟瑟发抖,啼哭不止,一群大雁惟恐婴儿受冻,都张开翅膀为婴儿遮挡寒风,于是禅师把婴儿抱回寺中扶养。

    因为婴儿无姓无名也无法访得父母,智积禅师便用《易经》让婴儿自己抓阄卜卦,为婴儿取名,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禅师为婴儿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

    陆羽长大后,智积禅师教他学文识字,习育佛经,还教他煮茶。陆羽虽长于寺庙之中,与青灯古佛为伴,但他执意不愿削发为僧。后智积禅师恼陆羽桀骜不驯,藐视尊长,不愿皈依佛门,所以用繁重的劳动来迫他悔悟,罚他“扫寺院、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而低头屈服,相反,求知的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写字,就以竹划牛背为书。由于陆羽不堪忍受折磨和凌辱,于12岁那一年逃离了龙盖寺,跑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戏。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他聪明过人,且机智幽默,不但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河南尹李齐物被贬为竟陆太守,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和抱负,便介绍陆羽去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使陆羽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后来,陆羽又与被贬为竟陵司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他们常在一起品茶鉴水、谈诗论文、谑笑永日。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从信阳开始,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的隐居生活。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唐代大书法家、大政治家、大诗人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陆羽和皎然、皇甫曾、皇甫冉、张志和等一大批湖州的高僧名士都汇聚到了颜真卿的周围,品茗论道,赋诗抒怀,一时间湖州的茶事空前活跃。

    陆羽的《茶经》写作历经30年。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陆羽在成名后的晚年,依然是四处品泉问茶,贞元末年(公元804年)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

    二、陆羽与茶学渊源

    独领茶学风骚的旷世逸才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他对中国茶文化贡献之大无人可与比肩,所以他死后被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尊为“茶仙”。陆羽对茶学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著述《茶经》,创立茶道

    陆羽对中国茶学的贡献主要在他的三卷《茶经》。《茶经》凝聚了陆羽大半生的心血。《茶经》的著述历时近30年。《茶经》中,陆羽在广泛深入考察,认真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保健的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和大唐时代精神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为饮茶开创了新境界。

    (二)推动茶叶生产,促进植茶发展

    陆羽在钻研茶学,撰写《茶经》时,直接或间接地对唐代43个州、44个县的茶叶生产历史、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茶叶功效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茶经》至少从两个方面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其一,《茶经》使饮茶在中国普及成俗,极大地拓展了茶叶消费,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其二,陆羽在《茶经》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

    (三)创立茶文化,弘扬茶艺术

    《茶经》的问世,使唐代中期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旷古高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茶诗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在唐玄宗之前,有关茶的诗词仅13首,作者仅9人。从陆羽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结庐苕溪,修撰《茶经》算起,到陆羽去世,这44年里收进《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的茶诗多达55首,写茶诗的著名诗人达24人,陆羽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由茶诗的激增也可见一斑。

    当时陆羽和皎然、颜真卿、耿玮、皇甫曾、皇甫冉、李鄂、孟郊等人经常聚在一起品茶、鉴泉、论艺、吟诗、联句,开创了中国士大夫们“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的新茶风,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四)躬行精行,榜样俭德

    陆羽在《茶经》中把“精行俭德”作为中国茶道道德观的核心。他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今汉语字典》中对“精”的解释之一是“专诚”。对“俭”的解释之一是“谦卑不放纵”。联系全文,我们把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可理解为:行为专诚,德性谦卑,不放纵自己。

    陆羽自己正是“精行俭德”的楷模。陆羽在他的一首《六羡歌》中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仙逝已1200多年了,但后人们对他的伟业和人品的怀念与日俱增,陆羽的遗迹保存焉的有数十处之多。笔者试图用这样一副对联概括陆羽的生平和贡献:博览经史,学贯“三教”,十章《茶经》创茶道;洞察世事,常歌《六羡》,一代“茶圣”树茶德。

    淮南茶,光州上——茶圣陆羽的信阳茶缘

    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初春,“北国江南”的信阳已草木葱郁,百花盛放。清明节前的茶树,把满眼的山川丘陵泼染得浓绿欲滴;采茶姑娘们拾掇着箩筐,偶尔斜依在门框,望一眼鸟鸣深处的茶园。

    又一年采茶时节来临了。

    远处的小道上,一位书生骑牛慢行,极目四望,满目清爽。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书生之行,竟能成为一段载入华夏民族史册的伟大之旅。它不仅改变了书生一生的命运,同时更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史由此徐徐展开。

    这位书生,就是后来被人们尊称为“茶圣”的陆羽。

    这一年,陆羽21岁,“有文学,多意思,聪俊多能,学赡辞逸”。陆羽是一个孤儿,少时被僧人收养,在寺院学会了煮茶,从此也逐渐迷恋上茶事研究。他走访完家乡湖北的多个茶区后,北上淮南大别山区,就来到了今天的信阳市区西南一带和罗山县,对南部山区的茶叶和淮河源水做了细致的考察和记录。之后,又在大别山和淮河之间一路东行,进入今天信阳的潢川、光山、新县、商城、固始等县考察。

    虽已进入初春的信阳大地,春风中依然带着几丝寒意。颇有收获的陆羽一路风寒,吃干粮,饮泉水;逢山驻足采茶,遇泉下鞍品水。

    信阳茶的淡雅之香迷醉了陆羽;信阳水的涓涓甘醇倾倒了陆羽。从此,漂泊的陆羽“不羡黄金罍(音雷),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在以后的20多年里,遍访中国各个茶区后的陆羽,隐居苕(音条)溪,凭借实地考察的32州所获资料,专事著述,终于以“茶者,南方之嘉木”为开篇,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然而,这部旷世著作,恰恰因为陆羽到访信阳而萌发了著述的动机;同样,也因为信阳茶香高味纯的品质,为这部著作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当时的唐代,把全国分为十道,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他到访过的五道八大茶区,即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其中江南道又分为浙西、浙东、黔中、江西四大茶区。在五道八大茶区的叙述顺序里,陆羽把山南道老家茶名列第一,其中自有故土情结在里面当是情理之中的;而淮南茶名列第二,决不仅仅是考察时间先后所为。

    遍阅《茶经》,令人叹服的是,陆羽对八大茶区各产茶州县并没有明确做出全盘排序的选择,而仅仅在一个茶区内做了客观的分别。那么这种“和”的态度是否才是陆羽所著《茶经》的初衷所在呢?有“和”才有“合”,陆羽以一个大唐公民“和”的心态祈愿唐帝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可谓用心良苦。尽管如此,今天的茶人们在八大茶区里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淮南茶也自然以信阳茶为魁,与其他茶区的位列前者,一同成为中国茶千余年来的翘楚,为人追捧。

    陆羽在信阳下榻紫阳洞(今固始县),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

    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

    茶圣陆羽的一句“淮南茶,光州上”,形成了对信阳茶的千古定论。

   《茶经》简介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在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

    《茶经》全书共7000多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归纳为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