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老茶园改造换新生

作者:谢德炳 来自:新华网 时间:2009-03-09
分享到:

    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农人们开始耕种的季节。记者在茶乡安溪蓝田乡蓝二村落看到,一台台的推土机轰鸣作响,正在挖掘整理茶园。村党支部书记俆福宝介绍说,村里正在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挖掉原来的种茶,茶园土壤进行深翻,全部换种效益较高的铁观音茶苗。村里第一批改造的茶园在100亩左右。

    老茶园改造势在必行

    蓝二村人口2280人,茶园面积3000多亩,人均茶园面积达1亩多,年产茶叶150吨。但大部分茶园开垦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茶树严重老化,且茶叶品种较杂,加上制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茶叶品质无法提高,效益低下,造成“好茶无处买,次茶无处卖”的局面。据俆福宝讲,在最好年份,每斤茶叶也只卖到十七、八元,去年一斤茶叶只卖到五、六元。这原重影响到茶农的增收,因此老茶园改造势在必行。

    老俆介绍说中,蓝田乡海拔700多米,气候土壤均适合铁观音的种植生产。老茶园改造成铁观音茶园后,按1斤铁观音毛茶最少卖50元计,效益相差10倍。按老俆的经验,茶园改造后,2年左右即可收回全部投入成本。后青村村委会主任黄东坚也印证了老俆的说法,据他介绍,2005年以来,后青村部分茶农开始零星改造一些老茶园。实践表明,效益相当可观,原来1亩老茶园收入只有五、六百元钱,改造后的新茶园,茶叶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1亩收入超过5000元。

    要改造的不仅是茶园

    不过,让老俆担忧的是,在老茶园改造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各家各户茶园零星分散,他举例说,蓝二村正在改造的100亩茶园,就分属于80多户的茶农,很难统一思想,无疑增加了改造的难度。为此,蓝二村通过引导茶园合理流转,适当向大户集中。村民俆旭日以每亩每年200元,或者每亩一次性支付3000元收购的办法租种改造部分村民的老茶园。在老俆看来,这个办法是切实可行的。

    要改造的不仅是老茶园。在老茶园改造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部分茶农存有守旧思想,所谓“老鼠吃油眼前光”,没能看到改造后的更大效益,造成改造老茶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转变群众旧观念,“改造老茶园的同时,还要改造守旧的思想”, 老俆说。

    由于色种茶的种植、管理技术要求较低,有此茶农担心改造成铁观音品种后是不是能够做出好茶来。老俆说,这一问题其实无需太多考虑的。他说,2007以来,蓝田村委会出资组织两批茶农到感德镇学习制茶技术。回来后,由于制茶技术提高,有些茶农每斤茶叶卖到了400多元,一般的也卖到一、二百元。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茶农制茶技术的提高,每年举办两次以上的大规模茶叶初制技术大赛,出资组织茶农到感德镇学习,邀请    专家、制茶能手到蓝田乡现场授课,进行茶叶技术培训等。

    政府引导扶持加快改造

    蓝田乡是安溪的老茶区之一,全乡的老茶园达1万亩左右。对于老茶园的改造,蓝田乡党委、政府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和十分清晰的思路。蓝田乡乡长肖列水介绍说,结合县委、县政府“茶产业提升年”的工作部署,蓝田乡将以老茶园改造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发展茶产业,争取在3年内将现有的老茶园全部改造成标准的生态茶园。

    在老茶园改造中,蓝田乡采取一些创新做法。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对连片改造达到一定规模,乡政府协同相关部门提供无偿规划和设计,免费提供优质铁观音茶苗和改造当年的茶基肥。结合老茶园改造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自然生态要求,在山顶和空缺地、道路、沟渠两旁统一由政府组织种植树木,在光秃的梯壁留草或种草,在幼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

    引导群众走联合改造之路,进行集中连片改造。由乡村两级对各家茶园统一丈量,统一造册,按要求统一放样,先连根挖掉老茶树,三畦或两畦改拼一畦,旧土下翻,新土翻上,换种品质纯正的铁观音。走“公司+农户”的发展之路。引进 “安溪金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群众结对子,对旧茶园改造后的茶青进行统一收购,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