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创品牌才是硬道理

作者:许静 来自:四川日报 时间:2009-02-08
分享到:

    4日,雅安市名山县迎来了节后第一个大晴天。

  “天一晴,采茶的日子又往前提了几天,再过15天,就能开采了。”名山县中峰乡大冲村村民何青锦顺手摘了一枚新芽,充满希望的眼神中掠过一丝隐忧。“买家还没着落,只能自己背到街上去摆摊卖。我们1公斤卖200元的甘露,被省外企业贴个其他名牌茶叶的牌子,就能卖到2000元。”

  因为没有品牌,名山县这个人均茶园面积居全国首位的茶叶特色县,繁荣之下有几分隐忧。

  集中“火力” 从小到大突围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名山是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区,已有2000多年历史,当地的蒙顶山茶与碧螺春、龙井同处于北纬30度的茶叶最佳生态区……截至2008年底,该县有26.1万亩茶园,农村人口人均1亩多。

  “但蒙顶山茶仍面临基地大企业小、产量大产值小、名气大品牌小的"三大三小",”名山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副主任程虎说。在集中种植茶叶的中峰乡大冲村村口,一块硕大的绿香茗茶厂招牌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若干种茶叶名称:甘露、黄芽、竹叶青……与茶叶品种同样密集的还有一个个鳞次栉比的茶厂,“全国十大名茶我们都在做,但都是提供的原料茶。”厂长王有国站在路边,胳膊只旋了半圈就点出了不下10家茶厂。

  “要实现从小到大的突围,必须集中"火力"猛攻。基地、加工、品牌统一和资源整合是四大火力点。”程虎表示,基地是构建蒙山茶品牌大厦的地基。目前,该县集中发展后的中峰乡万亩茶园和双河乡骑龙场茶叶旅游基地不仅成为了当地技术推广、品种繁育、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还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大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和蒙顶山茶的品牌知名度。

  此外,把种植规模和品种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把蒙顶山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当前名山茶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有名茶不等于有名牌,"蒙顶山茶"的统一工作已经启动,力争形成"一品一牌"的有序格局。”程虎表示,作为全省集中打造的区域茶品牌,“蒙顶山茶”拟将相似种植条件、相同种植品种和相同标准生产的雅安市六区县以及成都市和川西种茶区县增加到“蒙顶山茶”的辐射区,从资源上率先实现集中。

  脱掉“嫁衣” 创自己的品牌

  “要发展,必须脱掉"嫁衣"打自己的牌。”总结12年的创业经历,名山皇茗园茶厂的老板杨文学悟出了这个道理。

  “最初做拼配原料茶,俗称"烂茶",每加工1公斤只有一毛两分钱的利。后来做名优散茶,同样的加工量,年产值从200万元增加到了2000万元,利润是增加了,但心里还是不踏实,给人做嫁衣,而且随时都有风险。”

  为脱“嫁衣”,皇茗园走出了一条“曲线品牌路线”:一半茶当原料茶卖,再靠卖散茶赚的钱开专卖店。今年,皇茗园又与江苏两个年销售上千万元的大客户解除了合同,自己在当地投资做品牌。端起一杯汤色清亮的茶水,杨文学自豪地说,同样的甘露,卖散茶一公斤只卖300多元,但有了自己的品牌,则能卖到1000元。

  创品牌已成了企业和政府的共识,我省也已提出整合现有茶叶品牌,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的品牌整合思路,把“川茶”打造成我省继川酒、川猪之后的又一张名片。“我们将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1-2个全国知名大品牌,使川茶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引导一般茶叶品牌按市场规则向名优品牌集中,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品牌和原产地保护,打造产业强县,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把川茶打造成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

  该负责人介绍,除茶叶外,在我省确定的十大特色效益农业中,都将改变小而全、散而多的发展现状,走出一条集约之路、品牌之路。

  创品牌才是硬道理——这个观点正从共识走向实践。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