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进军遵义茶叶产业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施工,在遵义市绿色工业园区,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亮丽呈现。这座由湄潭县民营企业兰馨茶业公司投资1360万元兴建、目前全省最大的扁形名茶清洁化生产线,将于今年3月全面竣工投产。类似这样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仅在湄潭、凤冈两县就有近20座。随着民营资本的大举进军,加工企业迅速增多,基地规模迅速扩大,遵义茶产业进入了搏风击浪的时代。
去冬今春以来,在全省一百个重点扶贫乡镇的凤冈县土溪镇野炉盖山上,成行的茶树“走”上了大型挖掘机新开挖的荒山坡地,3000亩的高标准茶园场景可谓气势逼人。这个由贵阳客商投资800万元新建的茶叶基地,仅是在这个县优惠政策招引下民营资本进军茶叶产业的一个缩影。这两年,凤冈县引进的来自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客商就有18家,投资近亿元,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1个,集中连片发展高标准茶叶基地9550亩。其中,黔风公司、春秋茶业分别投资860万元、200万元新建厂房。而最让业界感到惊讶的是,融资5000万元兴建的“寸心草”集团落户凤冈,一举成为“全国茶叶企业50强”。
外来民营资本的强势注入,大大影响和吸引了凤冈本土企业家、个体老板、机关干部等人建园种茶。除外来资本外,本地老板和干部投资建茶叶基地、茶楼、加工、营销的民间资金超过2700万元。多年从事房产开发的当地企业家李昂,除一口气“吃”下何坝乡22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外,还另投巨资新建高标准茶园2400亩。在凤冈,像这样转向投资种茶的民营老板不在少数。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家种地的农民也纷纷投资这一领域。正是这些资金的投放,撬动了这个县茶叶产业的迅速崛起,两三年时间全县新种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
一直把茶叶产业作为兴县富民之路之一的湄潭县,依托于多年来积淀的基础和优势,在广泛引进民营资本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把目光重点放在龙头加工企业的培育上。2007年这个县陆续有生产名优茶、大宗茶、茶多酚、茶籽油等10余家企业,投资上亿元开工建设、投产,初显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据了解,2007年,仅栗香公司、兰馨公司、老村长集团在湄潭就投资4260万元新建茶叶加工厂。
迎头而上的正安,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外来企业、当地老板和公务员等社会投资和招商引资建园。刚荣获贵州省饮食与茶文化艺术节组委会授予“贵州省优秀茶叶加工师”称号的县绿产办干部罗明,投资在瑞溪镇燕子坝村承包了100多亩,他精心打造的茶园仅仅移栽七个多月时间,就进入了幼林阶段,成了正安发展生态绿茶的样板。浙江松阳投资商叶深高不仅投资在正安县中观、和溪、瑞溪、乐俭等镇乡新发展茶园1000亩,还正筹划投资数百万元建厂。
一个明显的现象表明:随着优惠政策的吸引与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投向遵义市湄潭、凤冈、正安、余庆、道真、务川等茶叶主要产区的民营资本正步步攀升,全市茶叶基地规模新增面积超过20万亩,呈现出企业家、个体工商老板、国家干部、打工人士和农村百姓多元投资的新景象。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共有来自民营、工商、民间资本约5亿元投向遵义的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