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指点川茶进军欧盟
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绿茶供应国,每年出口近2000万美元,然而国内赫赫有名的川茶在这块大蛋糕中所得的份额却几近为零。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在昨日的四川(成都)输出欧盟茶叶质量管理培训会上,来自德国的茶叶专家便针对这一问题,为现场企业支起招来。
现状:
川茶国际化程度较低
“邀请德国的知名茶叶专家为成都茶叶企业现场授课,目的是要帮助本地企业了解欧盟茶叶准入标准和检验检疫制度,从而提升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让久负盛名的川茶走出国门。”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是全国主要绿茶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建成蒲江、都江堰、邛崃、崇州、大邑等生态茶叶基地23.7万亩,形成了年加工茶叶1.13万吨、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的产业规模。但成都茶叶的国际化程度还较低,特别是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等过程的质量控制标准等还不能适应欧盟的要求,“要让这一特色农产品‘走出去’,首先要熟悉‘走出去’的规则,迈过‘走出去’的门槛,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
支招:
可从零售店打开市场
“欧盟是目前世界上农药MRL标准订得最严格的地区之一。”德国西纳思茶叶贸易有限公司的顾亚思说,它要求食品从业者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所有阶段都必须确保食品安全,一些“误区”也是必须避免的,比如茶叶的湿度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家会认为具有一定湿度的茶叶味道诱人,但它的保质期很短,常常在运输过程中就因发酵而变质;另外,一些供应商为了节约成本,常常在一个箱子里放尽可能多的茶叶,就会由于挤压或超重而损坏包裹。
顾亚思说,在德国,茶叶销售有三个渠道:超市、连锁店和独立零售店。其中,大宗采购的超市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连锁店,而零售店对推广高品质及特种茶叶来说尤为重要,这里也是直接接触消费者、建立市场、投放新产品的最佳途径,新产品一旦在零售店站稳脚跟,批量销售的收益自然会在连锁店和超市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