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都”安溪迈向 “现代山水城市”

作者:洪佳景 蔡婷婷 颜实理 来自:泉州晚报 时间:2007-09-04
分享到:

    “乌龙奇香飘四海,观音神韵传千年。”说起铁观音,人们自然会想到安溪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安溪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2005年,安溪县展开了建设“现代山水城市”的规划蓝图,在茶产业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七大支柱产业,“工业强县、茶业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宽。

  茶业打头阵工业做支撑

  茶业是安溪最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作为新一轮的兴茶方略,安溪提出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新理念,举办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等活动,建设生态茶园,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006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50万亩,茶叶年产量5万吨,涉茶行业总产值50亿元,农民年茶产业收入3100多元,占人均收入的54%。

  位于安溪县城的中国茶都,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茶叶市场规模最大,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

  此外,安溪通过抓整合、抓技改、抓招商,引导企业异地扩建、联合重组,全县已经形成了茶业、工艺业、建材冶炼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今年,新引进的天纶纺织、天纶纤维等纺织项目落地后,有望形成一大新兴产业。

  小县城破茧化为小城市

  前不久,第七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百强县(市)在北京揭晓,安溪榜上有名,这是安溪县自2002年以来第四次入围全国百强。安溪经济实力的增长体现在数据上,而城市格局的初具规模则体现在变化上。

  蓝溪穿城而过,蜿蜒流淌,如同巨龙之躯。两岸高楼拔地而起,密如龙鳞,形成独具风格的龙凤之栖新城面容……2003年,

  县政府在蓝溪上面修堤筑闸,蓄水为湖,名曰“龙湖”,湖面8平方公里,绵延近10余公里,两岸最宽处达250多米,是老百姓散步纳凉的好去处。

  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泉厦段(安溪段)的开工建设,在全国开创了县级自筹资金建设高速公路的先河,将使过去4小时的行程缩短到1小时左右。

  5年来,安溪累计完成拆迁改造80多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现代居住小区。“大龙湖”的建成,城区二环路的通车,使城区面积拓展到1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8万人,水域面积达8平方公里,城区绿地面积增加到30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1平方米,并且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山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山水城市粗具雏形。

  试点“新农合”不再看病难

  2004年,安溪成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首批试点县份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安溪全面启动。每人每年只要掏10元钱,就可以享受住院补偿和大病补偿。

  “感谢政府,让百姓都受益。”安溪凤城镇吾都村陈矮老汉的老伴说。去年7月,78岁的陈老汉不幸得了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在医院呆了24天,花了4000多元,政府就给报销了2000多元。”如今出院在家的陈老汉激动地说。

  2006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85万人,参保率超过90%,均居全省第一。2007年1月被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称号,被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确定为“安溪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建山水城市任重而道远

  “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只有一条路,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挖掘和目前状况的持续,而其他各大支柱产业也要不断振兴与壮大,并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说。

  山水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发展。今年,安溪将重点推进22个房地产项目,龙脊之上将新添金鳞。

  在把湖头建设成“现代工业城市”的蓝图中,我们仿佛看到未来安溪城市的两极格局。“安溪第二中心城市”的鸿篇巨制,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回首过去5年的成就,400万安溪人民的自豪之情流溢于心坎之间。展望未来,更觉任重而道远。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