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台湾:“冻顶”茶香访鹿谷
时序已是初夏,从台中出发,一路上茂林修竹,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进南投,转鹿谷,山路蜿蜒,草木蓊郁,槟榔婆娑,远山近峦云雾缭绕。不多时,我们的车就来到了位于冻顶山上的小林家。一番寒暄之后,泡茶洗尘,闲话家常,话题很快就转到冻顶乌龙上来。
原来,冻顶乌龙并非当地原产,而是从福建移植过来的。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清代咸丰年间,鹿谷有位林凤池先生想到福建参加科举考试,无奈囊中羞涩,缺乏盘缠,愁苦烦闷之时,林桓渝先生的祖先林三显先生施以援手,助他盘缠。林凤池先生不负众望,考中举人。衣锦还乡之时,从武夷山带回青心乌龙茶苗36株。为了报恩,林凤池先生将其中的12株茶苗赠给了林三显先生。林三显先生栽植成功,广植成园,是为冻顶乌龙的发端。林家自此世代以茶为业,到如今已经有百多年的经验传承,林桓渝先生已经是第七代传人。如今,林桓渝父母还在种茶,林桓渝有个哥哥在福建种茶,林桓渝在台湾除了种茶、制茶,还在台北县汐止开了一家冻顶茶叶专卖店,名字叫做“茶样子”。
为何冻顶茶的品质能这样出类拔萃?有两个要件一是当地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适合茶树生长。冻顶茶产于冻顶山麓一带海拔600米到1200米的山坡地,这里气候凉爽,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日照温和,昼夜常有云雾笼罩,可以说是优良的环境造就了优质的茶叶。二是冻顶茶农的用心之至。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平时的管理就松懈不得,基本上不用化肥,只施黄豆饼、花生饼等有机肥。制茶基本上是纯手工,虽然辛苦,但是一丝不苟。一般说来,制茶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浪青、杀青、揉捻、初干、热团揉、再干、拣梗、烘焙等一系列工序,但是实际上,关键的工序,分寸的拿捏,全凭个人经验,外人无缘体会。
冻顶茶到底有哪些好处呢?小林的父亲林火城先生让我们端杯闻香,果然是清香扑鼻,有果香,又有些花草香。林先生让我们品茶,个中滋味圆滑醇厚,入喉甘润,韵味无穷。
闻听大陆记者来访,鹿谷乡长林光演先生特别推迟了别的行程,来与记者“茶叙”。林光演先生说,冻顶茶生产初期规模小,产、制、销都由茶农自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积极倡导民众饮茶,冻顶茶需求量大增。为了提升茶叶的品质,鹿谷乡农会从1976年开始举办春、冬茶比赛和展售会,将茶叶评为特等、头等、二等、三等、三朵金梅、二朵金梅等六个等级,以利消费者选购。参赛茶样,从第一届的104件逐渐增加到如今的4000多件。茶农通过比赛,策励自己加强茶园管理,提升制茶和烘焙技术。说到这里,林火城先生自豪地插话,说他小儿子林桓渝去年就夺得了春茶比赛头等奖。
在冻顶山的第二天,林家父子又带着记者参观了鹿谷乡农会的茶叶文化馆。茶叶文化馆于1996年10月落成,占地660平方米。一楼是鹿谷乡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以及茶叶门市部,二楼分别是茶叶文化展示厅、茶艺教室、简报中心,三楼则是综合农林业展示中心以及田园艺廊。茶叶文化展示厅以茶叶史、茶的认识、茶叶制造过程、茶与养生、茶与生活为主题,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演进过程。茶艺教室内竹质的桌椅、陶瓷的茶具、幽静的气氛,互相衬托出风雅的茶艺内涵,这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活动,有儿童泡茶教学,茶艺文化研习、茶与音乐的飨宴。
看完茶叶文化馆,林家父子又带记者到茶园,那里还有一株硕果仅存的老茶树,相传就是林凤池先生当年从武夷山带回来的36株茶树中的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