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练就"嘴上功夫" 大田茶叶销往全国
“好酒也要会吆喝”,大田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中悟出了这个道理。近年来,当地茶农、茶商、农技干部纷纷练就评茶技艺,带动制茶卖茶水平的提高。练就“嘴上功夫”这一招,使大田茶叶走向全国。
县长参加评茶培训
评茶,就是对各种茶样进行品头评足,这是与茶产业相关的一项技能。
大田人吃过不懂评茶的亏。屏山乡是大田县产茶核心区。两年前,这里的茶农因不谙评茶技艺,抬高价格造成不少茶叶滞销,最后被人压价,受损不小。当时,农技干部只懂得茶叶的种植与管护,普遍缺乏评茶技能。
2005年6月,屏山乡在全县率先进行评茶培训。去年4月,县里举办了首期评茶培训班,请来了安溪茶叶技术学校五位老师前来授课。全班29名考取了中级评茶员,8名考取了高级评茶员。就这样,评茶开始悄然在当地干部、群众间兴起。
评茶这个行当里,比评茶员更高级别的是评茶师。今年4月,大田县经作中心提高评茶培训班的规格,特邀了原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站长、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等重量级人物前来授课。学员达到了73人,县长也参加了培训,8名学员通过了资格审查、评茶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试、论文答辩,拿到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级评茶师资格证书。
目前,全县已有8人考取了中级评茶师证书,56人考取了高级评茶员,41人考取了中级评茶员,21人考取了初级评茶员,持证人总数达126名。
茶师开口茶叶热销
大田乌龙茶属特种茶。乌龙茶分干评、湿评两大步骤,评茶要掌握色泽、条索、匀净度、味道、香气、滋味、茶汤、叶底等八大方面专业知识。过去,大田茶农、制茶师、茶商不谙茶道,不会评茶,特别是新手,时常连茶叶出现焦、烟、霉、异等不正常气味都无法辨识出来。如今,有了评茶师傅,茶农、茶商有了信得过的茶叶鉴定师。
一年间,乌龙茶有四季茶,若茶叶不及时卖出,就会压仓滞销。经过评茶员、评茶师鉴定后,许多茶农便可适价出售,茶不留底,卖了春茶卖夏茶,避免了滞销。绿园飘香茶庄三个业主参加了评茶培训,两个拿到了高级评茶员证书,一个拿到了中级评茶师证书。许多大田茶农卖茶前,就上门请业主许真真等人评茶。去年10月,这家茶庄被三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协会授予大田县唯一的“三明茶叶质量咨询网点单位”。
每年春天,大田茶农流行斗茶。以前斗茶,领导、农技干部当评委,参赛的茶农不服气。今春,县里及各乡的斗茶大赛上,茶农们请来高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师当评委,评得头头是道,大家心服口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评茶师傅不仅能评价茶叶的品位,还能发现茶叶种植、加工的不足之处,给茶农出好点子。
县经作中心干部吴选族指导茶农种茶26年,现在他有中级评茶师证书,更是茶农家里的座上宾。雪峰茶厂业主林祝祥从2004年开始种茶便与吴选族结下缘,他感到吴选族有不少高招:看看泡过的茶渣叶底,就能判断出茶叶老嫩,是否犯下白心病等病虫害;叶子粗老、茶色偏黄,就是种植缺少下肥……
笔者采访老吴时,谢洋乡和春村盛源茶厂的林广盛正好带着一包春茶来求教。吴选族捡梗、看样、泡茶。品过之后,他充分肯定了这道茶叶底、汤色、香气,“就是喝起来有股水积味。”原因是,制茶中,下半夜湿度增高,而茶农没及时调高温度,导致茶叶行水不顺,回青了。一番解说,让林广盛很快找到不足。
吴选族说:我们农技干部掌握评茶技术,就能更好地指导茶农们的生产、加工、销售,促进茶业更好发展。
济阳乡龙湖山茶厂业主陈兴波两年前入行,当时评茶员评价他生产茶叶:“形、色、香、味,四关没一关!”可他积极地向参加过评茶培训的农技干部学艺。今年初,他又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评茶培训班,他的制茶、评茶技术突飞猛进。在前不久的县里斗茶赛上,他制作的金观音捧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
评茶评出市场走向
学会了评茶本领,大田人的卖茶功夫也变精了。
大田城区锦荣茶庄业主刘大舜2005年10月入行。起初他不识“水性”,不懂茶叶优劣,吃了不少苦头。去年4月,刘大舜经培训,考上了中级评茶员。从此,他收茶、卖叶摸得清门道,不再吃亏了,生意也兴隆起来。刘大舜还根据客户不同口味需求,科学地梳理出市场走向。去年,店里卖出茶叶800公斤,茶叶卖到了湖南、上海、厦门、福州等地。今年,他又考取了高级评茶员。刘大舜信心十足地说:今年,他的锦荣茶庄销售茶叶将突破1000公斤大关。
在大田,不少茶农参加评茶培训后,凭着自己掌握的评茶技能,纷纷走出大山跑销售。全国各地喝茶的群众口味,他们了如指掌:广东人,好味浓,火候足些,茶色不够绿、香气偏淡倒没事;台湾人,更重“眼睛”喝茶,要求茶形紧结,汤色金黄;山东等北方人,喝惯了绿茶,喜欢茶色黄绿,接近绿茶,口味清香,味儿淡些不太在意!在销售时,茶农们便据需供货,顺势一一打开了全国各地市场,郭孝威等茶农还在山东等地设立了经销部。(张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