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泡沫破灭后的苦涩

作者:马宝军 杨牧源 王江 来自:新华网 时间:2007-07-15
分享到:

    2007年的春天,普洱茶再次演绎了一个令人炫目的神话。短短十几天的时间,普洱茶的价格经历了从暴涨到暴跌的巨变。

  从涨到跌

  按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年12月公布的定义,普洱茶是指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有着千年发展历史的普洱茶,其价格也在数年间一路飚升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在高利润率的驱动下,各方人士都加入到了购买普洱茶的大军中来,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品茗只是一种虚幻的想法,囤茶炒茶,期待升值才是真正的目标。

  云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苏芳华告诉我们:“普洱茶的产量不断上升,但还是供不应求。一些大的品牌,像大益、六大茶山、老同志,茶叶还没有出来,订单已经全部拿光。”

  正当无数人把普洱茶当成了一项快速积累财富的投资而趋之若鹜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地震”悄然而至,从5月中旬开始,普洱茶的价格普遍下跌了20%-50%,一些投资者囤积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普洱茶饼一夜之间骤然贬值。

  在昔日昆明最为热闹的雄达茶城,市场的萧条一目了然,稀稀落落的车辆与普洱茶火爆时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普洱泡沫越来越浓

  对于普洱茶价格的下跌,许多人认为这是前段时间过高的普洱茶价的自然回落。普洱茶的炒作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05年之前是港台炒家在操作,他们先把老茶收购干净后,带动新茶。到了第二个阶段,内地的经销商缺货,开始去厂家大量订货,云南大量濒死茶场恢复生机。到了第三个阶段,港台炒家开始通过拍卖等方法炒热市场,这直接导致经销商开始大量囤积居奇。市场价格的蹿升也出现了大量获利后惜售的经销商,而这又带来了二级经销商、分销商和个体型小炒家的大量跟风。

  普洱泡沫越来越浓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普洱茶占中国整个茶叶市场份额大约是10%。不过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买来茶叶并没有喝,而是收藏起来。累计至今,已有十几万吨的量,这些货终究要释放出来。

  在价格被无限夸大的时候,普洱茶的实际价值已经远远脱离了自身的水平,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普洱茶已经由一般的大众消费饮品成为了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苏芳华说:“今年的茶叶价格涨了5-10倍,让消费者觉得一般老百姓喝不起普洱茶。”

  除了消费群体的渐渐流失之外,普洱茶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对于茶农来说,他们不愿在目前低价时将原料卖出,他们期待着另一个茶价高峰的到来。对于经销商而言,既不愿高价收购生茶原料,囤积的货物也因价格的高位而无法找到买家。

  幕后“操盘手”

  其实,在价格不断上涨下跌的过程中,幕后始终有一只看不见的“操盘手”。

  以市场上一件30公斤重、出厂价为4800元的普洱茶为例,一级经销商用重金取得经销权以后,在市场上只放出20%的量,造成这种产品紧缺的气氛,然后又以高价进行回收,以抬高其价格,然后再将其全部抛出,经过二级三级经销商不断地重复炒作,最后将价格抬到了23000元,而这时在23000元高位上接手的许多散户,则被牢牢地套住。

  在买与卖,升与降的博弈中,普洱茶产业陷入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恶性循环中,炒家们打造概念、囤积筹码、拉高价格,等到各路投资者蜂拥而进的时候,他们却高位抛出,抽身而退。

  建立实物标准

  面对茶商的人为炒作,业内的有识之士担心长此以往,整个产业将受到致命性的打击。他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正确引导消费者,尽快建立普洱茶实物标准,规范市场。

  云南省思茅市茶叶协会原会长赵昌能认为:“普洱茶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政府加以干预,加强管理,首先要制定普洱茶的标准化体系。”

  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说:“有了标准,该工商管工商管,该标准局管标准局管,该哪个管哪个管,那么市场才会规范。”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