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年内实现茶叶加工不用柴
本报讯(通讯员刘华明、王俊、张国荣)6月12日,夷陵区邓村乡鸿渐茶叶加工企业老板杜承义到乡林业站咨询茶叶加工用煤的质量问题,林业站工作人员向他详细介绍煤炭质量识别方法,并特别为其提供了煤炭质量信息报告。这是该区林业部门在茶叶加工替代能源建设中服务加工企业的一个缩影。
夷陵区地处三峡工程坝区库首,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而茶叶又是该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其传统的加工生产年消耗森林资源高达4 万多立方米,能源问题成为该区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茶叶加工能源改革势在必行,遏制森林资源消耗刻不容缓。
2005年,夷陵区全面启动茶叶加工“柴改煤(电)”工程。该区采取定责任领导牵头、定责任单位承办、定责任人联系和定限时整改的“四定”措施,发布《关于保护天然林,规范茶叶加工用材的公告》,加强林木采伐、运输管理,计划3年内全区茶叶加工厂实现“柴改煤(电)”。对茶叶加工用柴统一按80元/吨的标准征收林业“两金”,向各茶叶加工厂派驻林政监督员,建立木柴使用台账。同时将引火材纳入民用薪炭材采伐计划,实行先申请、后审批,指定地点、专人监督收购管理。
为顺利推进“柴改煤(电)”工程,该区对“柴改煤(电)”的茶叶加工厂按300元/灶的标准给予补助,每年为茶农免费提供杉木苗,推广杉茶混交,发展制茶原料林。同时改进制茶工艺,引进和推广电力制茶设备100多台套,使用散煤节煤器和复混煤,每公斤干茶的煤耗从1.6公斤下降到1公斤。
2006年,该区茶叶加工烧煤4323吨,节约木材1.4万立方米,折森林蓄积2.2万立方米。目前,该区95%的茶叶加工厂已实现“柴改煤(电)”,茶叶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今年是该区“柴改煤(电)”工程的最后一年,乡镇和茶叶加工企业将实行“销号制”,年内没有完成“柴改煤(电)”的老加工厂,一律停产关闭,新厂不是“柴改煤(电)”的,一律不得开工生产,工商部门将吊销其营业执照,卫生部门吊销卫生许可证,林业部门不再安排引火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