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升级镇江茶叶产业

作者: 来自:中国食品产业网 时间:2007-03-27
分享到: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新年伊始就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镇江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即日起,本报推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一组报道,反映各地的一些有益尝试。

  茶被誉为“国饮”,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首,茶叶尤其是高档茶叶的市场需求一直十分旺盛,培育高档茶叶、发展名优特茶也已成为各产茶区加快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市近年来名优特茶研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推进茶种改良,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茶叶产业正在迅速壮大和升级。

  农民种茶忙改良

  “我们村有1500多亩茶园,但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树龄严重老化,效益很低,我长期在外面跑茶叶销售,近些年来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村的茶园已经到了非改良不可的地步了。现在政策又好,改良茶种的补贴发下来,茶秧基本上不用花钱买,只要一些管护的成本,再不改就没有机会了。”说这番话的是丹阳市司徒镇屯甸村的村民戴荣林。老戴是村里茶叶合作社的社长,记者是日前在屯甸村茶种改良的植秧现场看到他的,当时他正跟村民一道栽着茶秧。

  屯甸村曾是小有名气的“茶叶村”,村里家家有茶园,户户炒茶叶。虽然茶园老化,但目前每亩还有一、两千元的年收益,于是村民们就死守现有茶园,不愿进行茶种改良,以至近年来茶叶质量和产出率都在不断下降,村里的名头也被不少新兴的茶叶村所赶超。今年开春,村委会一班人认识到茶种改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决定以茶叶合作社的名义开垦80亩集体土地,从南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了“乌牛早”“浙农117”等良种茶秧,着手发展一块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老戴告诉记者,在价格上老品种茶芽做出来的就要比良种茶做出来的差上三、四百块钱,像“金山翠芽”这些现在非常受欢迎的扁型茶,老品种茶芽根本就做不出来,良种茶园肯定搞得好,他心里有数得很。

  屯甸村的情况仅仅是今年我市进行茶种改良的一个缩影。眼下正是茶秧下地的大好时期,记者从市农林局了解到,今年我市计划发展良种茶4900亩,月初以来有关方面积极调拨茶秧,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目前所有良种茶秧已经全部定植入田。

  做优茶叶好选择

  我市属宁镇丘陵茶区,茶叶生产优势与产业特色明显,被农业部列为茶叶优势产业带,是省内重点产茶市,茶叶也是我市丘陵山区增值潜力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我市茶园规模发展始于1958年前后,当时全市成立了11个专业性国有茶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兴办了一批乡村集体茶场。目前,我市有茶园6万多亩,5万多亩开采,每年可为农民带来1.5亿元左右的直接收入。我市开发出的一批著名茶叶品牌,在最近两届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特等奖分别占全国的18%、13%,“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等不少品牌在全国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销售十分看好。

  市农林局园艺技术指导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传德指出,我市品牌茶叶的生产总量一直较低,未能形成大的规模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市良种茶园发展严重滞后,不能充分提供生产高档茶叶的原料。我市老茶园都是群体种茶园,有性繁殖的茶芽容易形成变异,出芽不均匀,无论是产出还是质量都比较低下;而采取扦插技术的无性系良种茶是生产高档名茶的优质原料,其发芽普遍提早10至15天,且整齐匀称,内含物丰富,制茶品质优异。近年来,我市新创地方名特茶13个,大多是以良种茶园为依托,但作为基地的良种茶园面积普遍较小,如“金山翠芽”的原料基地至今仅2000亩左右,产量不足5吨。目前我市茶园近40%以上都是“超期服役”的老茶园,随着市场的扩大,优质原料匮乏已成为我市发展名优特品牌、促进茶叶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记者从市茶叶协会得到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市茶园平均亩收入在2800元左右,但无性繁殖良种茶亩均收入达5500元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达到每亩1.5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是普通茶园好几倍。且茶树经济寿命一般为25-30年,全市现有超过经济寿命的低产衰老茶园在2.5万亩左右,亟待进行更新改造。茶叶产业谋求壮大升级,茶种改良势在必行。

  产业升级正扬帆

  市农林局副局长荆国芳介绍,我市是从1987年起开始规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的,但进展一直缓慢,到2004年才共发展3600亩,仅占全市茶园的5.8%。2004年起,我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良种茶的意见》,在支农资金中设立“良种茶更新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对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的农户实行种苗补贴,每亩700元直按补贴到户到场。从2005年起还专门建立了100亩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当地育苗,今年就已经出苗,大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荆国芳指出,进行茶种改良,发展名优特茶,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抓手。在政策鼓励下,我市农民近几年种茶改茶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到去年全市共实施良种茶更新改造364户,新增良种茶4938亩,相当于前20年发展总量的1.5倍,使我市无性良种茶园达8484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14%,位居全省第三。两年来,还吸引1500多万元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茶园改造,投入茶叶加工设备、厂房改造、茶园生态建设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市县两级财政用300万元资金引导2000多万元民资投入茶叶产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茶,蓝图已经绘就。记者在《镇江市茶树良种“十一五”发展规划》上看到,“十一五”我市茶园总面积争取达到10万亩,发展无性系良种茶2万亩,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展示基地300亩,形成知名品牌3到5个,名茶规模基地4万亩,使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茶园面积的30%,实现茶叶销售收入翻一番的目标,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