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茶叶:小绿叶大产业
编者按:上犹县是全省重点产茶县。该县“梅岭牌”茶叶等茶产品以其形美、色绿、香高、味浓、汤清的独特高山茶味,飘香全国各地,成为万余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目前,上犹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3.2万亩,年产干茶560吨,全县茶叶年生产总值达1.3亿元。到2010年,上犹县茶园总面积将突破5万亩,全部实现有机、无公害。然而清香的“致富茶”也曾是上犹农民心中的“苦心茶”。上犹茶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上档次上规模的茶业呢?请看——
上犹县大面积的丘陵缓坡山地、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是茶叶生产的特优区。因此,上犹人民祖祖辈辈一直以茶叶种植为农业传统产业。
然而,最初作为上犹县农业传统产业的茶叶,并未给当地茶农带来多少收益。很多茶叶味苦易碎,泡出来的茶浑浊泛黄,原本清淡的茶香被一股怪味包围着,无论是产量、质量都上不了档次。清香绿茶成为茶农苦不堪言的“苦心茶”。明明是茶叶生产的特优区,却为何数百年来不仅茶叶没有品牌,茶农也不能增收。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影响,茶园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工程设施、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茶园是“靠天收”状态,特别是那些山高路远的茶园,更是长年失管。茶树种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制作出来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可以说原始制作工艺及简陋的加工设备,将上犹茶叶的品质逼向了死胡同。“苦心茶”要想成为“致富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品质。
提升品质,建基地创品牌
说干就干。找到症结后,大家立即从改良树种入手,先后引进龙井43、福鼎大毫等20多个茶叶良种,并从浙江、广东等地引进人才和技术。
在改良茶树的摸索中,上犹县发现一种市场潜力巨大的纯天然茶叶品种——有机茶。经实地调查确定其在当地发展的可能性之后,上犹县把有机茶作为主打品牌,先后建立梅岭国有茶场、梅岭有机茶基地及江西上犹梅岭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等上规模基地与企业。通过基地企业在重点产茶的五指峰、油石等8个乡镇,采取租赁、兼并、技术承包及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等多种协作经营形式,扶持壮大一批种茶专业大户。“梅岭”牌茶叶,1995年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和银奖;2003年又通过中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aa级)双认证;2004年分别获得赣州市名优茶评比金奖、江西省农业厅组织的全省名优茶评比银奖(排序第一);2005年“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中又获优质名茶奖;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而银毫、翠绿、云雾等六大“上犹江绿茶”系列品牌茶,也多次在省、市茶叶评比中获优质茶称号。2005年,上犹梅岭茶园被国家有关部委列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基地。
广开销路,扶龙头拓市场
品质提升后,销路流通不畅又成为制约上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宣传和推介促销意识,包装“多、乱、杂”,质量不统一,市场上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销售企业几乎没有。同时,由于大批外茶进入赣州,上犹茶叶受到极大冲击,在全市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为了争抢客商,茶农之间经常竞相压价,低廉茶价严重挫伤茶农的积极性。
为此,上犹县成立赣州市第一个茶叶生产合作社——梅岭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并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变原有“基地+农户”模式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经营模式,形成有机茶基地示范,茶叶原料统一技术标准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产业链,解决了茶农间无序竞争问题。公司一头连着茶农,一头连着市场,使上犹县茶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公司实力增强,农民有效增收。仅2005年一年时间就带动周边7653户农户从事茶产业种植,户均增收690多元。同年,上犹县被列为江西省发展茶产业重点县之一,梅岭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江西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持续发展,创新致富“茶经”
茶产业已然成为富民产业,然而上犹人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今年,“新茶经”念出了新花样——采取“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制订茶叶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促进茶产业规模化经营;引进白茶、铁观音等茶叶新品种;实施“万人培训”,举办各种茶艺比赛;组织外出考察茶叶生产,学习借鉴浙江、梅州等地在生态茶园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用好驰名商标;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茶、高山有机茶种植模式,推进上犹“绿色”茶业持续发展,争取到2010年,上犹县茶园总面积将突破5万亩,全部实现有机、无公害,茶叶一、二、三产业综合年产值可实现2亿元,让小绿叶真正变成富县富民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