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茶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一、普洱市基本概况
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3%,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级行政区。全市辖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个区,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2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9.4%。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普洱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地区。
普洱“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普洱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澜沧江纵贯全境,思茅港是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和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普洱将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
普洱是绿海明珠、天然氧吧。北
回归线穿境而过,林木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是难得的林木速生丰产区。全市森林覆盖率64.9%,林业用地面积46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25亿立方米,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普洱生态保护良好,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普洱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普洱是资源宝库、民族文化摇篮。丰富的矿产资源成就了普洱“怀金孕宝”之地。境内有金、铜、铁、铅锌、钾盐等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103.7吨,铁矿储量仅惠民铁矿就达21亿吨,铜储量253万吨,铅储量35.5万吨,江城钾盐矿是全国唯一的可溶固体钾盐矿,储量达2000多万吨。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纵贯全境,全市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目前,澜沧江流域已建成装机125万千瓦的漫湾电站和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装机585万千瓦的糯扎渡电站正在筹建,还有正在建设的李仙江梯级、泗南江、威远江等7个共154.8万千瓦中型电站。普洱将成为云南“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普洱民族文化和茶文化丰富多采,有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反映各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舞剧《云海丰碑》,反映澜沧拉祜族婚恋生活的电影《芦笙恋歌》及其主题歌《婚誓》,反映西盟佤族生产生活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民族歌舞,处处展示着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风采。世居的14个民族,饮茶习俗各具韵味,源远流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被称为风情茶乡和“世界茶文化的摇篮”。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仅见于景谷的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136万亩保护完好种类齐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栽培古茶园,证明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2700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树王”,上千年的澜沧邦崴古茶树和1800多年的景迈山万亩人工栽培古茶园堪称世界奇观,是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佤族、布朗族的先民——古代濮人就将野生古茶树栽培驯化,进行种植、加工、饮用和贸易。唐代樊绰在《蛮书》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明代和清代,这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其后发酵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在所有茶饮品中独树一帜。如今,越陈越香、历久弥新的普洱茶以独特的品味、深厚的文化、健康保健功能和收藏价值,被人们称为可以喝的“古董”,成为云南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的茶叶品牌,越来越受到国外客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2005年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把茶产业打造成全市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构想,将茶产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力打造,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整合资源,培育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原料为依托,利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茶产业做强做大。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采取收购茶场,或以订单生产、联营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原料基地。集中资金、技术、人才,加大对优势企业扶持力度,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资源集中,促进中小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格局。
二是打造品牌,强化市场营销。在茶产业的发展中,我市着力打造普洱茶品牌,将普洱茶的品牌效应、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品牌中,使二者形成有机的整体,和谐相容,相得益彰。加强普洱茶的整体宣传,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普洱茶知名度和影响力。确立全方面的市场开拓战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构筑普洱茶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加强普洱茶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努力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体系和生产工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树立普洱茶品牌形象。
三是抓好源头,发展普洱茶原料基地。加大对茶农发展优质、高产、生态茶叶种植的扶持力度,补助和鼓励茶农种植优质、高产、生态茶。提高普洱茶原料生产水平。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为提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保障。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家所有、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加快有机茶、无性系良种茶、无公害茶等高产优质生态茶叶的基地建设,树立了普洱茶“绿色”、“生态”的品牌形象。
四是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古茶树及野生群落是茶叶原产地的活化石,是茶叶的种质资源库。古茶园是古老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佐证,是普洱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全市集中600多人,耗时一年多,花费数百万元,全面摸清了古茶树资源,共有野生、过渡和栽培型古乔木茶树资源136万亩。同时,加大了对野生和古茶资源保护和宣传力度。制定了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办法,科学、合理、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古茶树资源。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扶持、精心培育,我市茶叶产量、产值大幅提升,茶产业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是种植面积稳步增加,产量产值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茶园总面积240万亩(其中:现代茶园83.9万亩,茶树林面积20.1万亩,古茶园18.2万亩,野生茶群落117.8万亩),茶叶产量达4.8万吨,实现工农业产值15.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65亿元.今年8月31日止,全市茶园总面积288.4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08.2万亩,茶树林面积44.2万亩)。茶叶产量2.8万吨,产值21.6亿元.目前,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民委员会均种茶,种茶涉及20.5万农户,110多万农业人口,茶产业覆盖了我市50%以上的农业人口.全市现有茶叶粗制所978个,普洱茶加工企业174个,绿茶加工企业47个;163个茶企业承包82个产品获生产许可证,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云南龙生集团、江城牛洛河茶厂、镇沅五一茶厂、澜沧古茶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团、永年普洱茶叶有限公司等,生产的普洱茶、名优绿茶、红茶销往国内外市场,“宫廷普洱茶”、“茶王茶”、“报春白毫”、“五一生态茶”、“龙生翠茗”、“思茅雪兰”等100多个名茶品牌.茶产业已真正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全市茶家已经开始享受到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实惠。
二是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以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为重点的高优茶园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35万亩,比“九五”末增加12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2.4万为,比“九五”末增加9.2万亩;获绿色食品论证4万为,比“九五”末增加0.5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到2万亩。
三是规模生产日益扩大,精深加工初见成效。全市已形成澜沧、思茅、景东、景谷和江城五个茶叶主产区,拥有茶中企业714家,其中普洱茶生产企业174家。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已有163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QS论证。部分企业开始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由于普洱茶产量、销量、价格逐渐攀升,企业效益日益日渐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资金大量注入,普洱茶已成为社会各界投资的热点,生产企业比上年增加64个,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普洱茶产量达到1.69万吨,占全市茶叶的比重提高到44.2%。
四是营销水平较大提升,行业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着眼于与全国和世界市场对接,市场开拓与建设得到快速推进。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方式,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较为专业的交易平台。全市90%以上的茶叶销往全国各省和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经过大力培育、宣传,普洱茶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走红国内外市场。“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普洱市普洱茶原料加工标准》、《普洱市普洱茶加工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有效地提升了普洱茶的质量,有力地促进了产量和价格的迅速增长。
五是茶事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发掘方兴未艾。由于茶研讨会、展示会、交易会以及茶文化研究和茶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普洱茶也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绚丽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也在茶叶产销两旺中开始得到弘扬。2005年以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评选“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等活动,在扩大普洱茶知名度、打造普洱茶品牌、宣传推广我市民族茶文化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成功举办可八届“普洱茶节”、两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和两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举行了“百年贡茶回归普洱”活动,再次掀起了普洱茶的热潮,对全市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今后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末,普洱市将把茶产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全市将拥有茶园200万亩(其中:现代优质茶园100万亩,普洱特色的茶树林100万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136万亩野生古茶树(古茶树园)群落,创造产值100亿元。普洱市茶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但由于构成产业链的很多环节比较薄弱,尤其是产业内部各个环节和层次见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都还比较低,我市将把茶产业的发展与全市、与各县(区)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从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茶产业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塑造茶形象,创建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打造茶城市,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整顿茶市场,走规范化之路。整顿和规范茶叶市场经济秩序,对制售假冒伪劣普洱茶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茶叶市场进行广泛深入的质量大检查,建立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畅销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规范产品包装,广泛应用条形码。产业的发展中,基地的建设,良种苗木是基础,新建茶园要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选择适宜我市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的无性系良种茶园。二是规范茶叶栽培。要为适应今后机械化施肥耕作、采摘操作的需要,确定园、林、路和行距、树冠面等。三是规范茶园管理。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向科技、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二是做大茶产业,走品牌化之路。做好做大做强茶产业,使之真正成为我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之路。首先要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以每年20万亩的速度推进,5年内建成100万亩生态茶树林。其次要强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规划,综合评价,积极引导,从现有的品牌中,筛选出几个精品名牌作为我市的茶叶主导产品,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宣传,集中力量上批量、上档次、上规模,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赢得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三是拉长产业链,走产业化之路。突出重点,集中资源优势和各方力量培植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抓龙头培育。做大茶产业,必须培育龙头企业。目前,我市茶叶加工企业很多,但还没有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很难拉长产业链,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对目前的茶叶行业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战略重组,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将资本与资源优化配置,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以市场的方式培育行业龙头。“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扶持普洱永年普洱茶公司,云南龙生集团、普洱茶集团、江城牛洛河茶厂等10户茶叶龙头企业。二是抓产品研发。我市不论是茶生产企业还是茶经营企业,品种都比较单一,必须注重茶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快与茶叶有关产品的开发,着力提升茶产业附加值。三是抓市场营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营销、网络营销、队伍营销以及拍卖、虚拟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大力开拓市场。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畅通销售渠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构建功能完备,集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电子商务交易、拍卖、典当、收藏、标准化仓储等功能为一体的普洱茶市场交易平台。
四是发挥茶优势,走特色化之路。普洱茶是普洱的特色产品,茶产业是普洱的特色产业,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贰茶都”,虽然普洱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还不具备“都”的大气和内涵,必须树立长远的观念和坚定的信念,长期经营打造。我市将全力保护好“普洱茶”这个品牌。加快建立“普洱茶信誉网站”,在互连网发布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有关信息,通过提升规范经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手段,加强保护、全面提升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和信誉。充分发挥普洱在茶领域的独特优势,搭建载体,加快发展茶产业,以此带动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在中心城市南部区规划建设“天下普洱茶国”,打造成普洱主义者的欢乐家园,在澜沧景迈山建设普洱柏联庄园,营造成普洱主义者的精神高地。
五是增浓茶氛围走茶文化之路。搭建好茶文化节这个大平台,把普洱市的“一节两会”作为发展茶产业的平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老百姓和中外游客的节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办节方针,努力把茶文化节办得一年更比一年好,真正成为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旅游的大平台。做好弘杨茶文化这篇大文章。通过茶办茶文化节、开办茶文化讲座、设立茶文化论坛、开设茶文化课程等形式,普及茶知识,倡导“饮茶有益健康”的理念,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浓厚氛围,让“普洱茶—健康全世界”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保障以上措施的顺利实施,加速推进茶产业发展,我市将重点抓好十大政府工程:一是政策环境工程。以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的投资和科技投入,扶持茶叶流通龙头企业和流通合作,以产业引导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我市茶产业,借力发展。二是组织建设工程。完善茶产业发展的政府机构体系,支持和规范各类相关茶叶中介组织,整合资源与经营,三是品牌塑造工程,加快名牌的营造和带动,扩大普洱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四是市场开拓工程。建设面向国内外的茶叶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和茶叶拍卖市场,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构建普洱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五是原产地认证与标准化工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纳入普洱茶原产地保护的品种,同意标准,强化监督,形成应有的技术壁垒。六是开放促发展工程。以各种招商引资方式广纳各方资金、人才、管理、营销、理念,整合历史品牌,不拘形式合力开发。七是科技与人才保障工程,抓好技术引进,实验示范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和落实技术人员政策,强化技术培训认证,培养技术骨干体系。八是产业链建设工程。调整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扩大无公害、有机茶基地,大幅度提高普洱茶和优质茶的比重,发展茶类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九是产业投融资工程。设立政府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银行与茶叶企业、农户之间提供可行的融资中介平台,积极支持重点骨干茶叶企业上市。十是文化建设工程。把茶文化建设纳入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各类文化促进组织,努力把“普洱茶节”办成世界茶叶的知名节庆,促进具有茶文化内涵的茶叶消费和茶叶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