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茶业面临严峻挑战
内部基础不实 外部竞争激烈
茶叶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面广量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更是将茶叶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今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更加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促进了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虽然我县的茶叶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与周边先进产茶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县茶叶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分析,我县茶叶产业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困难与挑战。
内部基础欠实。一是产业规模不大,缺乏支撑力。全县仅有6万亩茶园,基地规模小,没有进入全省的产茶大县行列。而且基本上是单家独户搞生产、加工、销售,即使在茶叶主产区,户均茶园面积也只有1.6亩,名优茶加工机械一家农户一般也只有1台。个体生产规模小,茶农的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对茶叶生产的精力、技术、资金投入,影响了茶业的扩大再生产,导致茶树良种比例低、茶园管理技术不高、加工设备简单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企业实力不强,缺乏牵引力。我县茶叶产业缺乏一批拥有规模化基地、标准化厂房、多销售渠道,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现有的5家茶叶龙头企业中,1家是茶叶交易市场,2家是以市场购销为主,真正拥有自营基地的只有2家,每家的面积也只有300多亩,并且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都还较低。引进的茶叶企业还处于建设试投产阶段,还没有发挥作用和效益。三是品牌建设不力,缺乏竞争力。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主导品牌建设走了弯路。现有企业各自打品牌,致使品牌多而名牌少,尤其是缺乏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由于缺乏中心品牌的带动,使我县的茶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龙井茶只能通过新昌的茶叶市场借船出海,独特的资源优势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四是合作化程度不高,缺乏凝聚力。目前我县茶叶生产和经营还是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军万马跑市场为主,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目前经工商注册登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只有4家,并且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按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规范运行,实行二次分配,组织带动力不强,未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作用。五是茶类结构不优,缺乏调节力。我县茶叶产品基本上以龙井茶、珠茶和云峰茶为主,按产量计算,龙井茶占75%,珠茶占24%,云峰茶占1%;按产值计算,龙井茶占95%、珠茶占3%、云峰茶占2%。从生产时间上看,3月中旬至5月上旬的春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年产量、产值的50%、68%。这样的茶类结构,自行调节的空间很窄,市场风险比较大,一旦龙井茶市场发生滑坡或波动,我县茶业就会遭受重创。而且全县大部分茶叶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茶叶生产集中在春季,夏秋季的茶鲜叶资源浪费比较大,茶园亩产量、亩产值比较低,影响我县茶叶总量。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一是从国际看,茶叶贸易的绿色壁垒越筑越高。经济全球化,虽然政策性的出口门槛在降低,但是“绿色壁垒”越筑越高。2006年1月起,欧盟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从193项增加到210项,对每一项农药残留都有严格的限量标准,并且规定,除此之外的其它农药残留不得检出。欧盟实施新的标准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以食品安全为由,仿效欧盟,提高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2006年5月,日本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国外越筑越高的“绿色壁垒”使我国的茶叶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我省作为茶叶出口大省也深受影响。今年1-5月,我省对美国和日本分别出口茶叶0.2万吨和0.3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69%和26%。激烈的出口市场竞争,势必影响国内市场,也势必波及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二是从国内看,铁观音和普洱茶对绿茶造成极大冲击。在国内市场,2000年以来,福建铁观音以其香气独特持久及高频率的展示展销而席卷大江南北;2003年起,云南普洱茶以其美容保健功效、储存收藏价值而异军突起。通过对我县驻济南茶叶购销户的调查,在我国北方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济南茶叶批发市场,2000年以前的茶叶批发销售,基本上是绿茶一统天下,其中花茶占60%、龙井茶占30%,现在的情况是花茶占30%、铁观音占30%、龙井茶占20%、普洱茶占10%,花茶和龙井茶继续呈下降趋势。三是从省内看,与茶叶发达县市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我县茶叶产业和兄弟县市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磐安云峰茶的开发还走在许多县市的前列。现在看,我县与茶叶发达县市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在品牌整合、中心品牌建设上,许多县市的茶叶品牌整合已经走完了发展的初级阶段,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而我县的茶叶中心品牌建设走了弯路;在龙头企业培育上,许多县市都有一批响当当的茶叶龙头企业,而我县缺乏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带动能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在经济效益上,许多县市的名优茶平均单价都达到四、五百元每公斤,高的一千多元,而我县一般只有二、三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