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朵金花”连起立体农业产业链

作者:敖蓉 张剑鸣 来自:经济日报 时间:2006-08-31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敖  蓉  张剑鸣

    今年7月,记者来到贵州省黔南州采访,那里山高雾大,种茶历史悠久,被称为“鱼钩茶”的都匀毛尖茶早在明代即为贡茶。然而,由于这种茶讲究的是每年“清明”前采摘茶树头道芽头,一到春茶季节,企业涌入茶园抢购茶青,却不关心茶园长势,老百姓管种又种不好,一方面造成茶园衰老退化加快,另一方面每年有2000多万斤夏秋茶被白白修剪浪费掉。这一情况让江西赣州茶商申其凤看到,她说:“你们的山上都是黄金,为什么不搬回家去。”于是,申其凤就关掉了家乡的门市,专心在黔南搞起了夏秋茶的开发。

    能够吸引像申其凤这样的茶商来黔南创业,不仅是由于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关键还是当地建立起了一套乡镇+茶叶企业+村茶叶协会+茶农的“四方利益共同体”发展模式:茶农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企业资金、技术、物资的支持和稳定的销售渠道,保证了较好的收益;村茶叶组织上联企业、下联农户,还能获得企业提供的3%—5%的茶青收购提成;企业获得茶园经营权,自身不用投入大量资金建自有茶园就可拥有稳定的茶叶原料生产基地,使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上;乡镇、办事处发动辖区群众抓好茶园建设,组织退耕还茶,还因此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使本辖区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四方利益共同体”模式不但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农经营如何与市场对接这一茶叶产业化的“老大难”问题,又为茶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仅申其凤参与开发的夏秋茶就为当地农民捡回了1000多万元,过去靠上山砍树挣买盐钱的茶农现在开上了摩托车,家家都能看到电视。

    发展茶产业只是黔南州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个抓手。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黔南州结合地方发展优势和实际情况,重点围绕优质粮、烟、畜、菜、果、茶、竹、药、花、打工,为农民种出了“十朵金花”。如今,“同样是5分田,过去种水稻和油菜一年也就六七千块钱搞头,现在种了多年‘一年两熟’变成‘一年四熟’,不光栽了一季水稻,还种了三季蔬菜,一年足足赚了5200块钱。”惠水县惠明村村民孙德忠算起这笔账,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是被当地称为“立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即对时间和空间效率的利用,延伸优良品种的种植期和产品供应期。比如,通过对珠三角的考察,独山县基长镇政府发现6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是珠三角蔬菜市场的淡季。因此当地政府发动老百姓巧打时间差,种植冷凉蔬菜。刚开始试种的时候,镇政府办公室的电话每天就接到从广州、虎门、东莞等地几十个电话咨询。现在,在蔬菜主产区,农民蔬菜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黔南州助民增收的“十朵金花”,不断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州已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26万亩、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6万亩、大牲畜存栏129.1万头、蔬菜生产基地64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2万亩、茶叶生产基地13万亩、生态竹业基地3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10万亩、花卉生产基地8000亩、出省务工30.7万人。当地从认识特色、培育特色、发挥特色入手,走以“特”扬长的路子,形成了龙头产业、产业连地、基地带户的格局,使“十朵金花”更鲜、更旺、更有生命力。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