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匀村村建茶协构牢毛尖茶产业发展微观基础
当前,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已走出一条产业化路子,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村级茶叶协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村级茶叶协会一手牵着市场,一手牵着农民,在其运行过程中架起了沟通茶农与市场的桥梁,通过协会的纽带作用,把分散经营的农民有机组织起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摆脱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托起了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毛尖茶面积近6.2万亩,分布在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计划到今冬明春,都匀毛尖茶面积将达8.1万亩,预计到2010年都匀毛尖茶种植面积将达15万亩,产值近10亿元,成为都匀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全市77个涉种茶村全部建立村级茶叶协会,实现村村建茶协,村级茶叶协会在农村蓬勃兴起,越来越引人关注,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助推力量,构牢了毛尖茶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
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发了5个一号文件,提出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去年2月,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众富裕的发展目标,抓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多元载体,鼓励、引导、支持农民群众参加各级、各类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和体现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杠杆作用,为此,都匀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村级茶叶协会提出“四方利益共同体”模式,将乡镇(政府)、企业、村级茶叶协会、农户有机联系起来,兼顾各方利益,着力解决茶园管护难,茶产量上不去,茶叶质量无保障等困扰茶产业发展“瓶颈”,解决企业重采摘轻管护,茶农想管好茶园,却没有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村级茶叶协会的建立,促进了利益分配,激活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让更多的茶农得到实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村级茶叶协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体现。如省级一类贫困村——奉合乡大定村,全村280户1198人,耕地面积580亩。2003年前,全村年人均收入967元,人均吃粮154公斤。建立茶叶协会组织后,2004年,该村茶农经营茶叶收入上升到24万元,2005年上半年,全村经营茶青收入已达40余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33元,人均比2004年增收133.5元。
促进产业市场发展,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做大,我市提出了“保品牌、扩规模、强效益、拓市场、延长产业链”等发展目标,为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抓毛尖茶的产量和质量作前提,抓茶园管护作基础条件,依靠村级茶叶协会推动茶园管护,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市场调节,实现产业上规模、产品高质量、收入高效益,解决茶叶产业发展规模、效益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通过协会牵头,较好地为茶农提供参与、挑战市场的条件和舞台,把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农产品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化,大幅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通过协会使产品形成规模,在流通中实现增值。在协会的推动下,涌现了如黔南州汇丰工贸有限公司、都匀毛尖集团公司、都匀市土产公司、天荣有限公司等拥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茶叶经营企业,茶叶经营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以市场导向,摆脱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
2004年以来,我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提出“村村建茶协,户户进茶协,块块茶园有企业”的构想,大力组建村级茶叶协会。一是围绕市场做文章,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主体,不限规模,不限形式,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二是利用茶叶协会的作用,加强科普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加科技含量。三是统筹规划茶协规模,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根据实际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四是把利益共同分享放在重要地位,让农民在协会中获得利益,在引导农民组建协会时,选择那些思想品质好、懂经营、会管理、善理财以及群众信得过的经济能人来管理协会。五是多渠道、多形式融资投资,吸纳茶农和其它非农产业入股,大力引导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入股创办,使农民群众利用股份参与其分红,实现创造剩余价值的最大回报。
加速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农民致富奔小康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体现工业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以质量为前提,产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推进股份制为纽带,加大科技投入为支撑,追求最大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足做大做强工业理念,通过做大做强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毛尖茶产业化发展,推进毛尖茶产业走工业化发展和合作化发展路子,工业化是出路,产业化是基础,标准化是品牌,规模化是效益,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通过组建茶协等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引导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加速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引导农民参加协会组织,围绕产业抓发展,围绕协会抓产业,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收益”的原则,让群众看到致富的门路和前景,引导茶农积极参与到村级协会组织中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及早实现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