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溪龙乡茶叶富民战略的解读

作者: 来自:湖州日报 时间:2006-07-20
分享到:

    人口不足万人的半山区乡镇,安吉县溪龙乡立足自身,依靠科技,通过坚定不移地调整结构,十年磨一剑,不仅培育出了一是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白茶产业,而且走出了一条茶叶富民的宽阔路子。更值得欣喜的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社区面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进社会主交是新农村建设,前提是生产发展。这一点溪龙乡党委、政府带领广太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已经足以证明。为了进一步挖掘该乡在生产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上创造的成功经验,让更多正在向社会主爻新农衬迈进的乡镇村获得启示,从而更快更好地推动我市新农村示范区建设,从今日起陆续推出一批生产发展快、产业特色明、百姓生活富的乡镇、村的典型。

    一个总人口不足万人的小乡,十年磨一剑,成为中国惟一的白茶之乡;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干元的穷乡,去年全乡人均收入实际达到1万元,成为全省最富裕的山区乡镇之一;一个山水资源平分秋色的半山区乡,在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并驾齐驱时,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跻身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行列……

    这就是正在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的安吉县溪龙乡。盛夏时节,当记者踏进这方热土时,一股涌动的绿色发展潮迎面扑来,显得那么充满激情,那么厚实。该乡党委书记朱承桓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被誉为茶中珍品的安吉白茶,源于连续三届乡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富民发展战略,源于在新的形势下依靠产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来调去调出绿色路子

    虽然早已转到其他岗位,县机关干部钟传声依然惦记着自己曾经努力去改变过它的地方。最近,当他和自己的同事再次登上位于黄杜村的杨家山时,眼前一片片墨绿色的茶园让他们惊叹不已。昔日为了治理而伤透脑筋的小流域,如今成了香茗弥散的白茶园。

    10年前,这片山峦杂草丛生,因为没有特色、没有效益,又经常发生小流域性的水土流失,因而显得有点荒凉。守着这片山,周围的农民生活拮据。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整治小流域,安吉县抓住世行农业贷款支持小流域综合整治的大好时机,把杨家山作为一个重要试点,鼓励农民种植红竹、板栗等经济林,还在林间套种西瓜等经济作物。

    “那时候,为了尽快让自己富起来,村 民们积极响应,起早摸黑地干,开山种植红竹、板栗和松树,但回报率并不高,有的农户不得不贱卖红竹。”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说,自从改种了白茶之后,农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腰包日渐鼓起。

    钟玉英就是其中走在调整前的一位。她曾经是项目办扶持的第一批对象。走进她家时,钟传声被眼前的现代化设施惊呆了。三层小楼拔地而起,庭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辆崭新的帕萨特轿车停放在车库,紧靠着院子的是一排整齐的厂房。
 
    “在项目办的指导下,我们也曾种过红竹和板栗,但经济效益一直不理想,后来与丈夫一商量,干脆在大片的红竹林间套种白茶,3年后,一亩白茶的效益是红竹的20多倍。”据钟玉英介绍,就这样一亩亩地改造,一片片地移栽,至今他们家的茶山面积一超过100亩,除去成本,每年的净收益都在50万元以上。

    钟玉英不过是溪龙农民依靠小绿叶率先走上致富路的一个缩影。在不断的调整中,60%以上溪龙的百姓走上了白茶发展之路。3个山区村,一个是中国的白茶第一村,一个是苗种专业村,一个是市场交易中心村。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个黄杜村,白茶面积(不包括在外地租山种茶的)8000亩,90%以上的农户选择了白茶,人均收入从干元上升到2万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去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溪龙安吉白茶源参观的途中,一片紧挨着园区的小自然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六月的骄阳下,公路旁的水田里处处是忙碌的农民,可下车一看,田间却不见一棵禾苗,厚厚的黄土上教点缀着一排排墨绿色的小茶苗。

    “村民正在抢插白茶苗。”望着我们一脸的困惑,正在田头指导插苗的村干部小陈说,半山区的人有田早已不种粮了,扦插茶叶苗的收益要比种粮高出数10倍。

    村民小组长陈庆云说:“我扛过毛竹,运过杂柴,也外出打过短工,每天那个苦啊,简直没法说。但微薄的收入只能混个肚子圆,每年孩子的学杂费成了最让人心烦的事。是乡村干部将我引导到扦插白茶苗,让我在白茶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致富路。”

    这个自然村就是溪龙乡溪龙村杏红山村民小组。小山村虽然人口规模不大,但属于革命老区,是当年的梅溪区委所在地。其实10年之前的杏红山人并不像今天这般勤劳。杏红山,在老百姓眼里是穷村,在乡村干部眼里是麻烦村。因为一个“穷”字,村民往往为了山头的两根笋、一棵树闹得不可开交。

    茶叶富民工程启动后,为了让老区改变面貌,乡里和村里选择了部分党员和骨干进行重点培训,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帮扶引导。在联系村干部的指导下,走在前列的杏红山骨干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开山种茶,而是学习扦插茶苗,发展苗种经济。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经过一代骨干的示范,杏红山的白茶苗圃从一亩发展到200多亩,一株株小茶苗从本乡本地远销到江苏、江西以及北京等地,成为全县一个重要白茶苗繁育基地。据悉,200多亩茶苗,每年的经济收入达到三四百万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溪龙乡村干部的一句经典名言。在溪龙乡的村干部群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村官”必须是发展效益农业的宣传员和运动员。

    后河村党支部书记方忠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外地打工归来后,身为共产党员和村干部的方忠华第一个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承包荒山,带头种植白茶。如今,他的茶园面积达到数百亩,也是全乡第一个发展有机白茶的白茶大户。

    靠干部带头,吃苦在前,全乡白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据悉,到“十五”期末,全乡白茶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大关,百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达到100多户,人均白茶增收接近万元,品牌建设数十户,其中10只品牌在国内名茶评比中屡获金奖。 

    绿叶裂变溪龙名利双收

除了采茶的季节,老汪和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茶中去外,他和妻子还有一份固定工作,那就是在新祥铝业公司做包装工。

    走进11省道北侧今天的红庙自然村,像老汪这样的两栖农民很多。“这一切都源于安吉白茶的蓬勃发展。”村民们用这种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记者一脸的疑惑。

    其实,就在5年之前.这片土地还是默默无闻,十分贫瘠。就在全乡人实施茶叶富民工程时,红庙人也跻身加盟开山种植白茶的行列。集体的山林被大面积租赁,山峦一片片被染绿了。

    “但最让村民拍手称快的是新祥工业加工国的落户,”村民小组长李有富说,除了茶叶山之外,沿11省道一片效益低下的茶园被征用,并进行整体改造。

    湖州民营企业的怪才——潘阿祥准备整体转移自己的产业。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的谈判,老潘相中了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

    据悉,该企业自2002落户以来,已先后在古地400多亩的园区里投资3亿多元,相继建立了新祥铝业、亚麻纺织等生产线,预计今年工业产值达到7亿元。

    受一株白茶的影响,除了新祥铝业,湖州农业龙头企业——中味公司也在此“筑巢”,建立无公害的千亩辣椒生产基地和万亩无公害高山蔬菜种植基地。还有“珍贝”、“天福”等集团公司慕名而来,纷纷抛下投资兴业的彩球。

    白茶推动了招商引资,更开阔了溪龙人的眼界,提升着溪龙人的对外形象。

    去年12月,全乡白茶经营十多位重量级人物随县委、县政府考察团集体首次亮相北京市场;

    今年4月,首届白茶开采节在溪龙白茶街举办,同时全国百家知名茶馆的老总汇聚茶乡…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