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政府强迁中国茶城理由遭质疑
■本报记者王小霞尚志新
《芜湖中国茶城遭遇违法强迁》一文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本报6月7日发表的《芜湖中国茶城遭遇违法强迁》一文在全国,特别是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文章发表后,全国大型网站和当地的部分主要报纸都进行了转载,一些新闻单位还派记者专程到芜湖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本报记者日前再次来到芜湖,采访了芜湖市分管土地的副市长。
他告诉记者,收回土地、强迁中国茶城都是市政府的决定。
芜湖市政府要强迁中国茶城所采取的方法,引起了广大茶商的极大不满。一时间,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这个市场该不该搬迁成了这个城市议论的焦点。
“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把市场培育出来了,政府说这块地他们要做商业中心,必须让我们搬迁;这里建茶叶市场也是他们批准的呀,怎么可以这样随意,说强迁就强迁,对我们太不负责了!”
“如果茶城没有发展了,强迁就强迁吧,要不是他们今天说拆迁建什么国际会展中心,明天又说建商业中心,使许多持币等待进入的茶商不敢进入茶城,限制了茶城的发展,中国茶城今天一定是非常有规模的茶叶市场了。”
“现在国家九部委都联合发文,要求地方在经营城市时,不可以随意征用土地,与民争利。政府这样做,对茶商而言太不公平。”
这是记者在芜湖市听到的有关此事的一些茶商和市民的议论。
中国茶城的开发商——芜湖茶城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荣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所谓强迁茶城,实际是变相取缔,芜湖市政府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中国茶城是国家计委(现为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是一个发展空间巨大的茶叶市场,一期建成后,不到5年就做到全国第一,后来二期项目有关部门以各种理由不批准,又不断传出搬迁的消息,所以发展缓慢,甚至有一定的萎缩。”
“我们认为中国茶城有名无实,芜湖真正的茶叶市场是距离市区40公里的峨桥茶市,也属芜湖市管辖。相距不远有两个市场显然不合适。”芜湖市政府副市长詹云超代表政府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那个市场的定位和中国茶城不同,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竞争。”
“就算是同质化的,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市场定位,以及在没有干扰的时候的发展趋势都说明中国茶城是最有发展的市场。”
听了各方人士的看法,记者发现是否应该取缔中国茶城,似乎主要因素是中国茶城能不能做大是关键。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国茶城强拆事件过程中,一直想要证实的一个问题。
茶商:中国茶城的发展前景广阔
事实上,对于中国茶城被强拆的命运表示不能理解的主要是茶城的茶商们。
“中国茶城地处芜湖的交通要道,对内可以控制整个芜湖的茶叶交易,对外可以辐射到长江中下游的市场,甚至全国市场。”老三届茶行经理王先华对记者说,中国茶城没有理由发展不起来。王先华表示,峨桥茶市虽然成名很早,但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在最近4年当中的发展几乎停步,甚至市场出现萎缩现象。而且峨桥市场经营的茶叶以大众化需求为主,而中国茶城经营的是中、高档次的茶叶,二者是有差异的。
中国茶城的茶商们表示,商人追求的是利润,如果茶城真的没有发展前景,从一开始就不会有80多户茶商进入茶城,更不会有茶商在这里坚守10年。
“我们茶商对茶城的发展潜力做过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如果茶城二期工程能够顺利建成,其商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抢而空。因为经调查得知,中国茶城现有商户、周边的茶商以及芜湖市中心的茶商都希望能进驻到中国茶城。”
“不仅中国茶城附近的茶叶经营者希望能进入茶城,就连当地另一个相对有名的茶叶市场——芜湖市繁昌县峨桥茶市的商户们也在打听能不能到茶城来发展。”王先华说,来找他表示想进入中国茶城经营的峨桥茶市的商户就有不少。峨桥茶市一位名叫杨家好的茶商表示,自己在峨桥市场只做茶叶批发的经营现状相对单一,因此想到中国茶城开设零售店面。而且,其家族在南京的茶叶生意也想进入中国茶城,希望王先华为他留意中国茶城的商铺。与此同时,以经营黄山绿茶而闻名峨桥茶市的茶商黄伦友,也多次向王先华表示想进入茶城发展。
“可以说,峨桥市场的茶商、芜湖市的茶商都在关注着中国茶城的发展。但是,就在很多人打破脑袋都想挤进中国茶城的时候,政府却要强迁茶城。”茶商们非常惋惜地说,如果不是政府变卦不批规划,按照原来的计划,中国茶城早就发展起来了。
“按照市场规律,商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目的是聚拢商业气氛,市场形成的时间越久,商业价值就越大。中国茶城经过十年的培育,挺过了最难熬的开始阶段,现在正是收获和放大效应的时候,政府却在这个时候要扼杀这个发展壮大的机遇。”茶商们认为,政府部门此时决定强拆、取缔中国茶城,有违政府当初在招商引资时的规划目的:芜湖处于全国主要产茶区的中心,与各产茶区有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在芜湖建设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茶叶加工交易中心,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是一种违背商业规则、不科学的决策行为。
“现在拆掉茶城,损害的不仅是开发商和茶商的经济利益,更损害了芜湖市和它的周遍地区广大茶农的利益。”茶商们说,不知道地方政府在一拍脑门做决策时,有没有想过芜湖的长远经济发展以及茶农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曾经表述“一个地域不应该有两个市场”的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同时表示:当初,芜湖市政府确实想把中国茶城做起来,甚至政府给予了很多迁就。但最终并没有做起来,这其中有政府的原因,但也有茶城开发公司的原因。詹进一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芜湖市政府现在决定拆除中国茶城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詹云超认为,中国茶城没有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做出规模,所以政府现在强拆茶城而改建大型商业中心,就是一种公共利益的需要。
据法律专家介绍,所谓的公共利益是指以国防设备、交通事业、水利事业、公共卫生、教育学术及慈善事业等为需要来界定的,而芜湖市规划部门有关中国茶城地块的规划用途则是“商业”。甚至,拆掉中国茶城拟建的大型商业中心的规划用途一样是“商业”。
詹云超代表芜湖市政府表态说强拆中国茶城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芜湖市政府准备新建的商业中心却是以商业用途为主。那么,在詹云超口中所称的“政府是迫不得已”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茶城土地的背后,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笑脸迎进投资商后政府变脸强行收地
“收回茶城土地是芜湖市政府决定的,因为区、县政府没有这样的权利。”詹云超向记者表示,芜湖市政府分两次收回了茶城的土地。中国茶城土地总面积为579亩,2002年时政府收回533亩。在提到收回土地的理由时,詹云超表达了三个理由:第一,中国茶城1996年用地,1998年建成,2000年茶城公司报批二期规划没有得到政府批准。市政府在2002年以两年不开发就可以收回土地为由收回了茶城公司的土地。第二,市政府当时出让土地时的价格为6万元/亩,579亩地的总地价是3974万元,但茶城公司一期只交了71万多元。所以,政府可以收回土地。第三,收回土地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詹说,把茶城拆掉并不是芜湖市政府最初的想法,政府当时希望中国茶城能够做起来,甚至将规划的中国茶城的四期土地使用权证全部发给了茶城开发公司,就是支持茶城公司去融资。
詹云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表达着这样一个观点:芜湖市政府之所以要收回茶城地块,是因为茶城在四年时间中,只开发了46亩,而没有进行后续的开发,政府是依法行政。
“不是我们不想开发,而是政府变卦不批规划,茶城二期才变成了遥遥无期。”江荣生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茶城开发公司在1999年就向芜湖市规划局提出申请希望尽快建设二期工程,但一直未获得批准。就在中国茶城的开发商为二期规划审批积极奔走之时,他们却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茶城二期以及未开发的其它土地都已经被政府相关部门收回了。
“土地已经被收回了,开发企业却不知道,政府为什么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告知和协商程序呢?”芜湖市国土资源局的负责人表示,当时没有告知企业土地证已被收回,因为已经通过登报的形式发出了通告。
由于不满芜湖市国土资源局收回茶城土地一事,茶城开发公司于2004年1月29日向安徽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要求芜湖市政府撤销国土资源局收地的具体行政行为。随后,安徽省政府做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书皖复决字20046号中列出了芜湖市政府的意见,芜湖市政府认为茶城开发公司在长达6年的时间仅开工建设了一期用地46亩,对其他征用土地长期未进行任何建设,构成了长期闲置。
“没有动工建设的责任不在茶城开发。我们1995年立项,1996年获得土地使用权证,1997年施工,1998年建成使用,1999年上报新的建设项目。但是,在二期规划申请上报后,政府部门却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予批准。”江荣生认为,先是不批规划,后借年检的机会收回土地,最终政府又主持强拆茶城,“这摆明了是地方政府要合力绞杀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茶城。”
“至于说茶城公司没有交清土地出让金更是莫须有的‘罪名’,如果说茶城公司没交清土地出让金,但政府却把四本土地使用权证发给茶城公司,那不是明显的政府违法行政吗?”江荣生说,当初他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茶城开发公司,政府以土地出资占有30%的股份。当时,政府要求江荣生自己在10年前荒凉的茶城地块上搭线修路,这样,政府不投入资金用来建设市政配套,而江荣生可以再少交一部分土地出让金。“根据合同,茶城地块开发一期交清一期的土地出让金。在已经开发的地块中,茶城公司不欠政府一分钱的土地出让金。”
知名上市公司“热追”茶城投资
在采访中,芜湖市政府相关人士一再向记者表示茶城项目没有发展前景;而茶城的开发商却明确表示,如果不是政府变卦设置重重障碍,茶城现在的发展会更好。那么,中国茶城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能不能发展地更好呢?
“如果茶城真的没有发展前途,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投资商‘抢’着来茶城投资了。”一位曾经希望投资中国茶城项目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国茶城项目所处的黄金地理位置,以及芜湖对茶叶市场的需求都表明,中国茶城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记者在一份有关茶城投资的“会谈纪要”中发现,就在芜湖市规划局以“长江大桥南岸接线”为由停批规划的时候,深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卢胜海携其总经理崔绍先、董事韩毓鼎来芜湖考察了中国茶城项目。并于2000年3月28日与芜湖市政府、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芜湖中国茶城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初步投资意向。深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愿意以控股方式参与,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有意适当参股,希望尽快在中国茶城建设交易大厅,启动电子商务、中国名茶博览会等项工作;并加快开发品牌茶、茶饮料等生产科研项目。“而当时的芜湖市政府在意向书中明确表示以最优惠的政策、强有力的领导推动该项目的建设,尤其重要的是赋予公司以茶叶为主的外贸经营权。”江荣生回忆说,投资意向达成后不久,地方政府即宣布停批茶城地块附近的所有项目。
“深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并不是最后一个希望投资中国茶城项目的上市公司。”在茶城开发公司提供给记者的一系列投资意向书和协议书中,华源股份(股票代码:600094)、深圳农产品股份(股票代码:000061)、全国水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浙江尖峰集团(股票代码:600668)等等,这些知名的上市公司都先后来到芜湖市考察过中国茶城项目,并与茶城开发公司达成了投资意向书或协议。
“相对于知名上市公司的投资意向,一些私营企业的表达方式显得更加急切。”江荣生告诉记者,浙江舟山的一家私企老板周忠文在考察了茶城项目后,迫不及待地要求投资茶城的二期开发,并且当场拿出500万元的现金支票以示投资的诚意。记者在这份有双方签字、时间为2001年11月25日的“协议书”中看到,周忠文拟对茶城的总投资额为2亿元人民币。但是,所有的外来投资最后都因为政府不批规划而被搁浅。
“对于一个国家计委(发改委)批准的项目,前几年地方政府热情高涨的拉着投资商来投资,但等项目真正启动以后,政府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纵使有这么多的上市公司愿意来投资,地方政府却绝然的关上了合作的大门。”对此,江荣生感到非常不解。
茶城的发展也因此没有了下文,而广大茶商和茶农却都在眼巴巴地等待着、渴望着茶城做大做强。
(本报还将继续关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