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佛龙井”的富民效应

作者:袁圆 来自:农民日报 时间:2006-06-30
分享到:

    在“大佛龙井”的故乡———浙江新昌,许多人和事都与茶有关,茶园、茶农、茶商、茶行、茶楼、中国名茶城,等等。全县40多万人口中,有10多万人从事着与茶有关的工作,以至他们常常自傲地说:“四个新昌人,一个是茶人”。

    十几年来,“大佛龙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有茶园10万亩,产值4亿元;中国名茶城也跻身国内十大茶叶市场,年交易额达4亿多元。茶产业已成为新昌县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山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新昌是国内传统的绿茶主产区之一,有1500多年的种茶历史,建国后曾是国内出口“珠茶”的生产基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茶叶市场开始放开,传统的“珠茶”销路不畅,原来“只管种,不管卖”的茶农陷入了“卖茶难”的困境。

    为此,该县开始转产“龙井茶”,实施“圆”改“扁”的战略转型。

    镜岭乡外婆坑村地处新昌、嵊州、东阳、磐安四县交界的大山里,原是绍兴市有名的贫困村,转产“龙井茶”之后,茶叶价格从原来的2.5元/斤(珠茶)陡升至每斤均价100多元,消息一传开,四乡的茶农纷纷仿效。

    “圆”改“扁”的成功为茶农们掘到了第一桶金,而千家万户小农经营的固有弊端也开始凸显。包装不统一,质量有高低,价格更是五花八门。为此,新昌县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龙井”的证明商标;“大佛龙井”的文字和企业标准于1995年底制定颁布;各类包装统一印制,实行强制性规范,“大佛龙井”开始脱胎换骨。

    1995年春,一个拥有360间营业房、800多个交易摊位的“浙东名茶市场”在新昌县城的104国道边应运而生;1995年5月,“大佛龙井”摆进了在北京开设的“绿茶世界”茶庄,来自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参观了茶庄。

    初获成功的新昌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参加济南泉城广场的万人品茶大会,承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举办老舍茶馆“大佛龙井”献劳模活动,邀请京城老字号茶庄老板齐聚新昌等。在北京、济南、上海,年年都有“大佛龙井”活动。

    2005年4月28日晚,连战先生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光临北京老舍茶馆品茶赏戏,茶馆请贵宾们品尝的第一道茶就是“大佛龙井”,连战先生还欣然题词:“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大佛龙井”成了国共两党同创两岸和平统一的见证。

    截至目前,“大佛龙井”已获各种国际性金奖30多次,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了250多个直销店,新昌县成为声名远播的“中国名茶之乡”,“大佛龙井”也成为新昌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茶叶亩产值从十几年前的几十元提升至目前的4000多元。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