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收费现象严重 茶叶QS认证极其艰难
茶叶行业实施QS认证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茶叶生产水平,保证茶叶卫生安全,应该说是一件对茶产业发展大有裨益的事情。认证制度已经开展一年,日前记者到茶叶产区采访,却发现茶叶的认证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认证进展缓慢
据了解,我国在2005年1月1日起对茶叶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截止期限内尚未取得质量安全(QS)证书的企业,不得生产销售,所有茶庄、茶馆也不得加工经营此类茶叶产品。目前,关于国家强制执行茶叶QS认证的截止期限尚未确定。应该说,这一制度是茶产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各地理应“闻风而动”,有条不紊地按照认证制度要求抓落实,但实际上却是超乎想像的缓慢。
浙江省绍兴市质监局专家透露,实行QS认证,将有助于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质量控制,结束脏、乱、差的初级生产加工局面,是未来企业做大做强必备的“通行证”。面对未来市场的“通行证”,绍兴茶企选择了“集体沉默”。近日,记者从绍兴市质监局获悉,全市2400余家茶厂至今仅有3家获得了茶叶生产许可证。绍兴市质监局食品监管处陈立刚无奈地说,该局自去年就已进行了有关QS的培训,但绝大多数企业就是“不买账”。
宁波市林业局负责QS认证的总工程师王开荣说:“全市有大约1000家茶厂,但目前还没有一家通过认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项工作的启动晚,另一方面是这项制度不现实,茶厂没有热情,甚至消极怠慢。”随后,记者与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会长陈奇志联系,他说:“岳阳有300多家茶厂,目前已获得认证的茶企仅3家。”当问到今后的认证工作时,陈奇志表示,若想全部通过认证几乎是不可能的。
制度脱离实际
QS认证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简称。其中,QS为“质量安全”英文“Quality Safety”的缩写。2002年,国家质监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在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该制度对企业加工的产品实施强制检验,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即QS标志。对不达标的产品,则取消其进入市场的资格。
2005年1月1日,我国6大茶类和3项再加工茶类被列入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目录。QS认证要求茶叶生产场所应离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绿茶生产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干燥、捡梗等机械设备;乌龙茶生产必须具备做青(摇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设备。可以说,制度对各种茶类的生产条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倘若各全国各个茶厂都能按照认证要求实施,那整个茶产业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制度出台的愿望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条件也不容忽略。宁波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开荣说:“茶厂都在偏僻的山区,规模小,基础薄弱,不像其他食品行业,企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约化,有规模有实力开展各种技术达标。靠认证使茶厂来一个彻底改头换面是不现实的。”另外,认证制度里的一些规定没有考虑茶农的生产习惯,比如认证要求制茶中杀青、烘干、筛分、拣梗等工序需要配备相应的杀青机、烘干机、筛分机、拣梗机。这些对于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茶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实际情况是,茶农针对自己产量少、确保产品独特品质的需求使用日光、蒸、炒等简便的方法未尝不可。
认证成为负担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各地获得QS认证的企业全部是当地较有实力的。这些企业首先是基础扎实,一些企业没认证之前就已经部分具备了认证要求,再加上资金充裕,所以获得认证相对较容易。但对于全国绝大多数茶厂而言,认证产生的费用正成为沉重的负担。
宁波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开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按照QS认证的要求,一个拥有200亩茶园的新茶厂需要花5万元改造,旧茶厂需要花10万元改造,若重建一个需要25万元。这笔钱对于一般的茶厂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除了厂房、设备方面的投入外,QS认证的其他费用也是一笔让人感到不解的支出。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会长陈奇志说:“认证搞得茶农叫苦连天,岳阳市除了论证费2600元、每个品种抽检费3000元之外,质监局还要向每个茶厂收1万元的招待费,用于招待省质监局的工作人员。这几项费用对于一些年销售额才几万元的茶厂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些主管部门“热衷”于利用职权,“搭车收费”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向效益不高的茶厂伸手乱收费,实在难以接受,这无疑又加重了认证的难度。福建省茶叶协会会长詹立锬说:“QS认证由省级质监局审批不太合理,每个省数以万计的茶厂,由省级质监局一个个审批,不知要多少天才能审批完。应该改为县级受理,市级审批,这样比较合理。另外,质监部门别想着趁机发财,‘咨询费’、‘检测费’都不应该收,只收2600元认证费就行了。”
QS认证还在各地进行,面临的一些问题让人担忧。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认证的实效将很难保证。我们盼望质监部门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切实推动QS认证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