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破解七大难题发展茶叶产业
——大力推进基地建设,破解茶叶规模小难题。推进苗圃基地建设是解决茶叶产业发展中茶苗供应不足的关键,按照“品种优良化、茶苗市场化”的原则,大力抓好良种茶苗基地建设。针对凤冈茶叶产业建设中散户多、大户少、辐射小的实际,着力发展以干部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外商为主的大户,鼓励他们建立集中连片基地,同时逐步培育加工企业,促进茶叶交易市场的形成,为建设茶叶综合批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渐实行种植、加工、销售的社会化分工,改变千家万户种茶、制茶、卖茶的粗放经营方式,实现以市场促销售,以销售促发展,以发展壮大茶产业的目标。
——倾力打造茶叶品牌,破解优质低价难题。凤冈茶虽然具有“锌硒、有机、三合一”的品质,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企业作载体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上还没有叫响的品牌,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一是继续筹办茶事活动。首届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为凤冈实施品牌战略搭建了平台,今后力争每年举办一次茶事活动,连续几年甚至十年一如既往地宣传打造一个品牌,扩大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二是继续参与茶事活动,为推介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搭建对外宣传平台。三是改变品牌多而杂的现状,实施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避免无序竞争。
——发展专业大户,创新茶叶生产主体,破解投资主体不明的难题。茶叶生产,是一种一次投入大,长期效益好的产业,农户由于资金薄弱,难以承受一次性投资大带来的困难。因此,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一是大力倡导、鼓励机关干部留职带薪、带职带薪、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独资合资创办茶园,成为茶园建设的投资主体,逐步淡出行政干预,科局捆绑发展的被动局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建园力度,本着让客商发财,产业发展的原则,实现茶叶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三赢目标。
——引进龙头企业,创新茶叶市场主体,破解带动力不强难题。茶叶龙头企业和加工流通企业是市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条件下茶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凤冈目前茶叶企业规模小,资金困难,市场意识不强,很难适应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是加快传统茶叶生产向现代茶业转变的一个迫切任务,更是茶叶产业向国内国际市场进军中必须紧紧抓住的机遇。在发展茶叶产业中,把培育茶叶龙头企业作为今后茶叶经营体制的一个核心,大力创新茶叶市场主体,用企业竞争代替农户竞争,使茶叶企业尽快成为茶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力量。
——提高组织化程度,破解生产管理混乱难题。由于凤冈茶叶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存在“一人一锅一个厂,老板员工一肩挑”的现象,靠这样的企业去拼打市场,必然是死路一条。要让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在国际国内众多的茶品牌中鹤立鸡群,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大市场中,实现优质优价,在没有硝烟的商战中,抢占市场份额,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组建自己的“兵团”。按照“民建、民营、民享”的原则,鼓励企业、种植大户联合农户兴办茶叶专业合作协会,逐步健全合作社的服务功能,逐渐实行茶叶质量标准,产品价格等多方面的统一服务,同时要引导规范合作协会的运作机制,通过外联企业、市场,内联农户、基地,形成稳定的茶叶产业销售渠道和供货渠道,逐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三大群体,从而解决生产管理混乱、产品无序竞争和竞争力不强问题。
——强化保障机制,破解工作不落实的难题。茶叶产业建设和打造中国西部茶海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强化保障机制,是实现目标的内在要求。从2003年以来,县财政每年预算250万元的茶叶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茶叶产业贷款贴息和引种补助。对上级财政扶贫、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等资金向茶叶基地倾斜,重点扶持精品茶园基地建设。同时,成立专门的联合督察组,按照“目标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问责到人”的原则,每季度制定阶段督察方案,分乡镇和单位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年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奖重惩,全年茶叶产业建设滞后,整体工作开展不力的乡镇,全县通报批评。
——发展生态茶业,破解食品安全难题。安全食品成为市场的敲门砖,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有害微生物构成的茶叶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茶叶销售的一大瓶颈。因此,瞄准高端市场,按生态茶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茶、有机茶,做到质量并举,速度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一是大力发展“猪—沼—茶—林”生态建园模式,在适宜种茶的退耕还林地,鼓励、引导农民按“猪—沼—茶—林”建园模式,发展林中茶园,做到茶林相间,种上茶的退耕还林地继续享受退耕政策,这样既保证了退耕还林不受影响,又能确保退耕户长远的经济效益,两全其美。二是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三是以实现标准化为途径,推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建立茶叶质量定期抽检制度,引导茶农建立农事档案,规范农资供应,确保茶叶产品质量的可溯性和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农药的使用,真正做到茶叶产品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