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第三代传人担心手艺失传
自六十年代起,南京雨花茶——这个茶叶家族中的新秀,便与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等一起,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南京雨花茶在短短40多年时间里有多少茶人留下了足迹?在雨花茶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1959年,雨花茶创制背后的故事
陈盛峰如今是中山陵园茶厂的厂长,中山陵园茶厂前身为总理陵园种植厂,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古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抗战期间被毁坏,解放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历经几代茶人,陈盛峰正是南京雨花茶的第三代传人。
中山陵园的高级工艺师俞庸器先生是雨花茶的第一代开山鼻祖, 1958年春,江苏省委为了创制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特组成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境优美的中山陵园,在主管山区经济的副省长韦永义指挥下,俞庸器等老一辈茶叶专家组成技术小组,开始研制雨花茶。
俞庸器先生的徒弟,雨花茶的第二代传人黎志遐先生虽然已经退休,但对于那段历史至今还记忆尤新。他表示:当时专家们想了各种方案。有的建议把茶叶制成大刀长矛形,以表示中国革命是武装革命;有的建议制成镰刀斧头形,以表明中国革命的成功全靠工人农民;也有的建议制成花瓣形,象征革命先烈的精神如盛开的鲜花撒满人间。经过反复比较,最后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以象征革命烈士忠贞不屈的精神万古长青。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终于在1959年春天制出样品,并定名为“雨花茶”。
“手要放进高温140度的炒锅”
当时,老一辈茶人传承下来的炒茶工艺非常复杂,其中对手工的要求非常高。炒制的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即“精采鲜嫩茶叶、轻度萎凋、高温杀青、适度揉捻、整形干燥”五个步骤。
陈盛峰向记者表示,,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杀青阶段,是用双手在140度的高温中翻炒,因此,他和师傅们的手都结上了厚厚的老茧,“高温不侵”。陈盛峰为记者亲自演练了“杀青”手法,“杀青”锅的温度达到120—140摄氏度 ,火温相对稳定,当一锅投入鲜叶量500克后,陈盛峰采取“先抛后闷、抛闷结合”的手法,不断将茶叶炒至散发出清香。
“杀青”结束后,在经过揉捻和干燥,清香扑鼻的雨花茶便问世了。
年轻人对制作雨花茶兴趣不大
陈盛峰表示,如今中山陵茶厂现有茶园面积900余亩,所植茶树遍布于茂盛的林间,是理想的雨花茶原料基地。目前中山陵茶厂出产的明前雨花茶,价格在每斤2000多元到600元不等,日产量在150斤左右,几乎是前一天刚采摘出炉,第二天就会被抢购一空。虽然销量不错,但是学习制茶工艺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除了工资不高外,“杀青”等工艺的难度与危险性也让他们退避三舍。
陈盛峰担心,这项由老一辈雨花茶茶人传承下来的手艺有一天会消失。他向记者表示:如果有年轻人愿意来参观学习炒茶工艺,他大力欢迎,他希望能够把俞庸器、黎志遐等师傅的雨花茶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