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西部茶海构想之

作者:王贵 来自: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时间:2006-05-14
分享到:

    历史文化基础

    凤冈、湄潭两县均是古夷州的茶叶出产地(夷州治所就在今天的凤冈县绥阳镇)。《茶经·八之出》载:茶茗,“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又云:“其思、播、费、夷……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思州乃黔东北、思南等地带,播州乃今遵义。夷州在思州和播州之间,凤冈、湄潭属夷州辖地。清乾隆《石阡府志·物产》记载:“茶,近镇远、龙泉各山间有。”乾隆《贵州通志》:“石阡茶……昔皆为贡品。”凤冈古称龙泉县,隶属石阡府。这说明260年前的凤冈茶就已成为贡品。茶圣陆羽距今已1200多年,那时他就说其味极佳,由此看来凤冈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清朝时期,凤冈县北部永安一带属湄潭,后来划归凤冈,这种历史上的渊源关系,致使两县不光在茶文化上,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十分接近,因此,两县联合打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自然环境基础

    两县山水相依,地形地貌相似,自然条件接近,同属丘陵地带,雨量充沛,土壤相类,同具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绿茶基地。两县都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凤冈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2%,有不可多得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茶园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浓荫匝地的平坝丘陵之中,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在这种小气候下生产的茶叶,品质独特,堪称茗苑奇葩。茶农长期种茶、饮茶,不止是一种习俗,更多的是对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与把握。

    生产加工基础

    凤冈茶叶的生产加工有一定的基础,比较而言,湄潭的加工基础相对还要好些,加工能力大一些,成规模的加工大户也多一些。凤冈近年来发展也较快,以孙德礼、陈世友两家为代表的加工大户,规模在壮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去年5·28活动以来,永安镇茶农自发购置加工设备,扩大规模。从整个加工生产工艺上看,技术基本上已经普及。要解决的问题是:工艺上还要请高师指点,设备上还要进行技术改造,流动资金上还要得到足量提供。茶园建设上,永安镇今年就种了近2000亩良种茶,土溪镇也种了1000多亩,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下,已种了近千亩。5·28后,更呈现出一个更强劲的发展势头。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后,两县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估计有15万亩,区域经济特色日益凸显。不论是田坝的锌硒有机茶园,还是永兴、核桃坝的茶叶基地,从种植到加工、销售,都初具规模,名声在外。茶农们在规模化的生产加工环境中感悟了现代化生产的理念,享受了实惠,他们正在变“满天星”似的单家独户生产加工为大户型、能人型的生产加工,走公司和合作经济组织之路,像滚雪球一样,规模化效应逐步得到显现。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前提,构建中国西部茶海就顺天时、合民意。

    优良的品牌基础

    品牌基础是关键。在贵州省第二届十大名茶评选会上,省内众多茶叶企业从生产历史、文化底蕴、知名度、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品种、茶叶品质、消费者欢迎程度、年销售额、历次国家抽检合格情况等方面精心准确,欲跻身十大名茶之列。结果湄潭生产的湄江翠片、湄潭翠芽、“夜郎牌”遵义毛峰和凤冈“仙人岭”牌富锌富硒绿茶4支茶叶榜上有名,接近“二分天下有其一”。品牌就是先机,就是商机。通过“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西部茶海”的打造,凤冈的富锌富硒有机茶一定能实现“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梦想。

    科研支撑基础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设在湄潭,距凤冈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这些都是发展茶叶产业可以而且应该依靠的科研力量。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他们熟知凤冈、湄潭的地理特征,了解茶叶生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发了不少茶叶产品,其研究成果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打造中国西部茶海,凤冈、湄潭两县有省茶科所的技术力量作支撑。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