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市有机茶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沈佐民、许信旺 来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时间:2006-12-29
分享到: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有机茶的生产正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的。本文从有机茶的概念、特征、特色和有机茶对调整池州市茶叶产业结构、提高茶农收入、解决茶叶“农残”、扩大茶叶出口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及标准化的意义方面阐述了有机茶是池州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有机荣生产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的定义:有机茶(Organic Tea)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相关产品。在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受污染;不着色、不添加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香味物质。

  有机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生态平衡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制剂,不使用辐射技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尽量依靠作物轮作及秸秆、牲畜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维持养分平衡,并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此外,还要求在产品的包装、运输过程中不造成二次污染。

  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是有机茶的特色。有机茶生产并不是简单地对最终产品有害成分含量和卫生指标进行测定,而是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在有机茶开发过程中,生产前由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有机茶产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茶园和茶叶加工区域的大气、土壤、水源等),以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生产过程中要符合有机茶加工操作规程并由委托管理机构派检查员检查生产者是否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资料购买、使用情况,以证明生产行为对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质量是有益的;产后由定点产品监测机构对最终产品进行监测,确保最终产品符合有机茶质量标准。

  二、发展有机茶是池州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安徽省池州市是第一批国家生态示范区之一、第一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之一、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试点地方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6个试点地区之一、中美联合社区可持续发展4个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池州市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治市方略,以生态建设带动了经济大发展。目前,池州市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7.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03年上半年,池州市经济增长率达到8.4%,增幅居安徽省首位。

  池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1度,有效积温4500~5100度,无霜期219~24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降雨量1694.5毫米,气候宜人,植被良好,山区土壤有机质丰富,生态小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九华山、国家级原始森林牯牛降、美丽的升金湖位于池州市境内。

  茶叶是池州市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池州市是安徽省也是全国的主要茶叶产区之一。根据“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总体目标的要求,池州市的东至、石台两县是有机茶发展的重点产区。2003年全市茶叶产量5509.5吨,其中红茶1549吨,绿茶3960.5吨(名优茶1592吨);茶叶总产值10977万元。全市可采茶园面积14784公顷,分布在全市64个乡镇(39个为山区乡镇),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符合有机茶生产要求的达3600公顷,产量达513吨,其中经过有机茶认证的茶园为699公顷。另有1190.5公顷尚未达到有机茶认证标准,但通过努力近期可转换为有机茶园。全市各乡镇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茶叶初制加工厂218个,茶叶机械3195台(套)。其中东至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是全国重点茶树繁殖、示范、推广基地,是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定点企业。

  池州市正在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发展有机茶生产正是该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池州市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历史,具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其茶园大都分布在山区。目前,东至、石台和贵池三县(区)已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区)。

  贵池区2900公顷茶园中,优质茶园约1999公顷,符合有机茶技术标准的茶园约746.7公顷;有机茶加工厂8座,年生产有机绿茶15吨,产值200万元,利税70余万元。东至县7040公顷茶园中,良种茶园4333.3公顷,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公顷,绿色食品茶园认定面积333.3公顷,有机茶园认定面积100公顷。石台县3480公顷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和无公害的认证。青阳县和九华山尚有400公顷符合有机茶标准的茶园等待认证。这些对池州市有机茶的生产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机茶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运用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先进的茶叶加工与包装技术、生物技术,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来培育和利用,并通过产品载体进入市场,实现环境资本内部化和产品质量的安全化。发展有机茶,符合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的要求,符合池州市的市情和实际需要,有利于池州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和竞争力,对促进池州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有机茶是调整池州市茶业产业结构、提高茶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大宗茶叶的生产效益不高,特别是交通不便、经济实力较低、信息闭塞的山区更是如此。池州市所辖的一区(贵池区)、三县(东至、石台、青阳)、一处(九华山管理委员会)也都属于山区,自然条件优越,但交通和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影响了茶叶的发展。池州市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茶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茶园老化、稀疏、产量低、效益差,特别是传统茶叶产品的饱和,加上茶叶进口国的“绿色壁垒”,使得池州市的茶叶尤其是红茶(传统的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一些地方曾出现茶园抛荒现象。因此,开发有机茶、名优茶,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十分重要。多年来有机茶和名优茶一直产销两旺,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更是如此,所以不少当地茶叶大户和企业踊跃承包开发,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使当地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茶农、集体和当地政府都受益。据国家有机茶认证机构的相关报导,通过对获得有机茶认证的1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90%以上的企业在开发有机茶以后市场扩大,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有的提高幅度还比较大。2000年安徽省茶叶公司、安徽省贵池茶厂与石台县丁香镇红桃村三家共同组织了“九华(红桃)有机茶合作社”,并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茶发展中心(OFDC)的审定认证;2001年6月获得瑞士生态研究所颁发的有机茶转换证书与标志,取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该合作社有标准有机茶园142.3公顷,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茶叶生产及产品结构。由于发展有机茶,仅此一项使当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山村,每户茶农人均增收100元。贵池区肖坑村位于九华山区,全村拥有有机茶园200公顷,2002年人均纯收入3866元,村民收入主要来自茶叶,是茶叶生产专业村。2003年,石台县原皖旭绿色食品公司与丁香镇新中村联合组建新中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过市场调研论证后,认为发展有机茶是使新中村茶叶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决定在新中村(安徽省生态百佳村)开发有机茶基地1070公顷,该项目已获池州市经贸委的立项,其实施将为池州市乃至安徽省的有机茶生产增添一个重要企业,也为发展有机茶提供更成熟的经验。目前东至县正在进行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开发,该项目以全国十大重点茶树良种场——东至茶树良种场为依托,在全国唯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发展生态有机茶园,率先开发生态有机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居于市场有利地位,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积极发展有机茶生产,逐步按有机方式进行无公害化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调整池州市茶业产业结构,促进池州市生态农业和茶叶可持续发展,这不仅符合国家茶业产业政策,有着较好的国内及国际市场现实和潜在需求,还可产生巨大的滚动增值效益,前景十分广阔。

  四、发展有机茶是解决茶叶“农残”、扩大池州市茶叶出口贸易的有效手段

  我国加入WTO,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兴起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的“绿色壁垒”:即通过建立环境标准、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来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2000年7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茶叶农残限量新标准,其农药残留检测种类高达56种;最近,欧盟又实施了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2003/69/EC指令)。新标准总共包括181种农药,其中有17种农药欧盟未制定而采用德国的标准,按最小检出量(LDO)作为MDL标准的占91.6%。这一切对我国、对安徽省及池州市的茶叶出口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据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介绍,从1999年开始,安徽省出口欧盟的茶叶数量已经减少,池州市茶叶的出口也是如此。2003年,池州市茶叶总产量5507.5吨,其中红茶1547吨、绿茶3960.5吨,而红茶主要外销,绿茶中名优茶和有机茶也有一定的出口。因此,茶叶中的农残和安全、卫生状况直接影响茶叶出口。有机茶叶以其安全、卫生和营养的内在质量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远远高于普通茶叶。据德国经济部有关资料报道,在美国市场,大部分有机食品(相当于我国绿色食品AA级)的销售价格比普通食品的销售价格高50%;在欧洲,有机食品的零售价格比普通食品高50%~150%。

  发展有机茶,在生态环境优越、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产量较高的茶园建立和发展有机茶基地,指导茶农正确合理地施肥用药(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在茶叶生产全过程中全面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因此带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相关产业发展。如上海长征化工厂是全国九大化肥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根据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有机茶、无公害茶专用肥料,通过有机认证已在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园推广应用。

  发展有机茶是池州市茶业发展所面临的选择,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机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以避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开辟新的贸易渠道,创造新的贸易机会。

  五、有机茶的生产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的先进方式和具体体现

  有机茶的生产是实现订单农业生产的产业之一,其运行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首先以企业作为龙头,由企业选定原料和原料生产区域,在农村(农场)建立产品原料基地,签订收购合同,通过对产地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基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基地农户生产的产品由企业严格按合同收购。这种模式把公司、基地、农户组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共同进入市场,解决了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减少分散经营的盲目性,增强了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机茶的开发是以市场为核心,是在无公害和绿色茶叶生产的基础上更高一级的生产,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并要求一定的规模效益,以个体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有机茶生产要求。因此,加强和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由个体农户分散经营逐渐向大户、私营企业、龙头企业等集中,通过契约关系将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比较紧密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总体目标,到2007年末,培育2个年产值(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而池州市的安徽天方集团就是其中之一。安徽天方集团原本是一家个体注册资本仅有5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企业,自1997年成立以来,通过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和绿色食品,已成为具有数千万元资产,并拥有大型加工工业园基地、农业观光示范园基地、科研中心、营销中心的大型农业集团,形成了十大系列化、上百个品种并具有皖南山区特色的系列产品。他们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利用产品开发市场,利用市场发展企业,利用企业创造基地,利用基地创造产业。他们开发的“天方八宝菊花茶”、“雾里青高级绿茶”、“天然富硒有机茶”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2003年,天方集团已有333.3公顷有机(生态)原料生产基地,并规划利用5年时间,建立16000公顷生态茶园生产万吨生态茶,整合50个乡镇茶叶资源,带动4万户茶农。目前池州市的茶叶龙头企业主要有安徽天方集团、安徽省茶叶公司贵池茶厂、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安徽省九华山佛茶有限公司等。各县(区)也都扶持了一些地方龙头企业以带动当地的茶叶生产。如石台县有机茶公司、石台县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石台县新中有机茶有限公司、石台县占大茶叶协会;九华山金地佛茶厂;青阳县黄石茶厂、青阳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公司、青阳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池州市徽风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池州高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池州升金湖农副产品开发中心、池州市名优农产品展示中心;东至天鹅有限责任公司茶业、东至洪方和平桥茶厂及马坑源口名茶厂等,它们都是池州市有机茶的开发实体,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起来进行有机茶的生产、加工,使企业、村集体、茶农利益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增长。“科技+公司+基地+农户”使各方的优势得到了互补和充分发挥,从而取得了高效运作和规模生产效益。

  有机茶的生产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机茶行业标准要求,生产有机茶应有一整套严密的质量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以及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其中以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生产技术控制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在有机茶生产过程中,通过执行有机茶标准,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轨道,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同时把农户的分散经营用标准化管理方式加以组织,并转化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池州市在进行茶叶品牌整合时已制定了《九华佛茶》(DB3417/TO1-2002)的品质标准和《九华佛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性标准;石台县根据本县的实际先后制定了《石台县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DB341722/015-2002) 和《石台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范》(DB341722/016-2002)两个地方标准。这对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加速实现茶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