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茶文化烧"热"茶经济

作者:陈国孟 来自:湄洲日报 时间:2006-12-21
分享到:

    “走,老地方品茗去!”昨晚,仙游县电视台记者叶金品、林永忠等五六个记者,一忙完手头采编活,就齐刷刷相约名士茶馆,边茗茶边聊天,两个钟头后他们才尽兴而归。如今像这样去茶馆或在家邀三五好友喝茶已成鲤城人的时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香喝辣的鲤城人食量锐减,致使米店不像其他百货店那般有增无减。但是,衣食无忧的他们对健康倒是关注度提高,逐渐开始用心讲究起饮食文化,以求吃出健康、吃出风采。于是,鲤城人开始喝茶成风,坚信古民谚所说的“不可一日无茶”。

  由此,本外地大小茶商适时跟进鲤城“淘金”,促使茶叶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下子,人们傻眼,“茶店比米店多”。近日,记者在仙游城区采访时就看到,走在不足五百米的解放路上,就有10来家的茶叶店,而且其中大部是安溪等外地客商开的。随意走进一些店里就会发现,不时有顾客前来品茶、买茶,有些店里还为顾客进行茶艺表演。大小茶店的茶叶品种都很丰富,而且茶叶品质精细、包装精美,家家生意都做得很红火,有些店还争先在榜头、枫亭等经济强镇开一些分店呢!显然,茶叶已逐步在鲤城人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举凡寻根谒祖、婚娶喜庆、敬老尊贤、交朋结友、和解是非等等,都离不开茶啦!

  其实,刚开始时鲤城人只有喝茶的概念,现在更多的是转化为品茶的新理念,可能这也是一种茶文化在传播吧。如今,随便走进一个市民家庭,几乎都可发现厅堂或茶室置备的雅致功夫茶茶具。同时,城区还涌现了名士、沁园春等几十家小茶馆、小茶楼,既环境清幽、富有特色,又符合大众需要,故生意四季都好,夏秋日里尤其兴旺。

  看着鲤城茶文化的日渐“发烧”,龙华、钟山和园庄等茶农甭提有多高兴了,因为这直接带来了仙游“茶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县里乘势苦心培育下,已是省著名商标的“金溪茶”成了仙游茶龙头老大,将游洋古钟茶场、大济溪口茶场、赖店瑞强茶场等40多个村集体茶场及近2000多散户统统收归旗下,且有好多种茶能手前往涵江、惠安、宁化等周边县市承包了4000多亩茶园。这个省级龙头,不但与他们签定了最低保护价基础上的随行就市收购合同,还每年都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巡回讲授,定期集中培训的生产管理,统一供应肥药,做到作业时按山头茶树的编号建档,且每年投入上百万资金改造老化园;每当春茶前、冬茶末,茶农 大户都要被请到先采的基地场现场培训采、制技术,且还要集中三至四次研究茶叶消费的动向、市场行情、加工对策及各销售点对茶叶品质的要求,齐心协力确保出产优质“仙游茶”。

  眼下,在鲤城饮茶热刺激下,通过“龙头加农户”的这种形式,仙游县做活了“茶经济” ,找到了一条加快新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原先毁弃的五六千亩茶园不但救活成了“香饽饽”,全县新开的20000多亩茶园也成为茶农的“聚宝盆 ”,现已投产的有8000多亩,全年出产2.5万多担“金溪茶”,其中出口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地2000多担,全县茶产值高达8000多万元。(陈国孟)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