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祥华:谋划茶业新变

作者:章财根 吴剑宝 吴清远 来自:新华网 时间:2006-11-09
分享到:

    新华网福州11月8日电(章财根 吴剑宝 吴清远)9月1日上午,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乡政府四楼会议室里热闹异常。来自该乡20个村、茶叶生产一线的39名茶叶初制技术指导员聚集一堂,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现场冲泡了各自带来的样茶,品茗论道,交流茶叶制作经验。计划到11点结束的座谈会一直持续到了12点多。

    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祥华铁观音独特的品质,使其久负盛名,走过了一条辉煌之路,正进入一个全面提升、拓展锐变的关键时期。有关人士指出,祥华人民在安溪县茶业“和谐健康新生活”新理念的指引下,重新谋划该乡茶业新一轮发展思路,有信心和毅力续写着新的辉煌。

    10年诞生10位茶王

    祥华地处我县西北边陲,距离县城78公里,位于全县第三高峰佛耳山下。境内峰峦竟秀,海拔在770——1100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夜温差大,常年朝雾夕岚,温和湿润,泉甘土赤。年平均气温18-22摄氏度,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日照2069小时,拥有得天独厚的铁观音生产条件,俗话说"高山出好茶",由此而来。

    “祥华过去穷,是因为山高;祥华现在富,也是因为山高。”乡领导龚永利介绍,“山高、茶香、人穷”曾是祥华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艰苦创业, 1996年,祥华乡脱掉贫困乡的帽子,被市政府评为“脱贫先进单位”, 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发展速度居全县前列。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4 亿元。

    据介绍,祥华铁观音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时,茶贱伤农,茶树当柴。县委调研员、县茶管委主任陈水潮时任祥华乡党委书记,他极力在全乡推广种植铁观音,改进制茶技艺举办茶事活动,“祥华铁观音”自此驰名。

    “我们祥华茶的特点是味正汤醇回甘强,从1995年到2004年,我们乡先后涌现出了陈振华、吴传家、陈国富、吴诗礼、吴荣山、吴顺义、陈金锐、吴水龙、张良辉、陈火进等10名县级以上茶王赛茶王,祥华铁观音成了‘好茶’的代名词。‘一乡十王’成为祥华茶的辉煌写照。”祥华乡党委书记许明黎介绍说。

    2000年12月18日,中国茶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暨茶文化旅游节铁观音茶王赛在中国茶都隆重举行,祥华吴荣山“过关斩将”成为“世纪茶王”,当日晚上,披红挂彩参加了盛大的踏街游行。2004年11月17日,第六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四大名茶茶王赛在中国茶都开赛,祥华乡福洋村陈国富夺得铁观音茶王称号。

    “1999年,“祥华牌”铁观音被国务院国谊宾馆选定为专用茶。同年10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是福建省首批获得农业部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厂家之一。理想牌、三融牌、祺祥牌、祥发牌等品牌也在茶叶界显露实力。”祥华乡宣委王江阳介绍道。

    1997年和2000年,原福建省长胡平两次亲临祥华,感叹祥华铁观音的独特魅力和上乘品质,亲笔题词,赞誉祥华铁观音“祥华观音,茶中极品”、“祥华乌龙茶,世纪观音王”。

    同时,祥华乡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茗山茶场、祥华茶厂、裕源茶厂、上第茶厂、华山茶厂等上规模的茶叶企业,而且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快。

    近几年来,祥华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精心实施“以茶致富”、“优质、精品、名牌”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带领茶乡人民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发展之路,茶业成为祥华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

    机遇与挑战并存

    祥华乡现有20个行政村,人口3.2万,全乡80%以上的农民以茶为生,如果再加上从事涉茶行业的人员,可达95%以上,茶产业对祥华人民来说,是名副其实的民生产业。

    近年来,祥华茶业的发展遭遇了多样化的制约因素,面临80年代以来的最大挑战,如何正确分析茶业现状,理清茶业发展思路,促进祥华乡茶叶初制技术和茶叶质量的全面提高,重振祥华名茶雄风,是摆在新一届班子面前的现实问题。

    “祥华茶业发展到今天,开始出现缓慢,不是偶然的,它同时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龚永利介绍,制茶技术缺乏更新是其主要原因。

    据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六七年间,是祥华茶业最辉煌的时期。时值我县大力发展茶产业,祥华的一些制茶能手应邀到其他产茶乡镇传授采制茶叶的技术和经验。其他乡镇结合本地的实际,制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祥华本土的技术缺乏创新,就显得落后了。

    特别是当空调制茶技术在我县其他乡镇兴起并普及、空调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夏暑茶价格单价提高四五倍甚至几十倍的时候,祥华人还封闭在“自然空调”里,有部分茶农对此还有些不屑一顾,整季的夏茶修剪掉不加工不生产。而如今,当他们意识到要改进技术时,已慢了一个节拍。

    “空调制茶、冰柜保鲜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抵消了祥华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且祥华地处‘内安溪’,从季节上讲,新茶上市要比‘外安溪’迟。”祥华乡组委章振明介绍道,祥华茶叶一年产四季:春、夏、暑、秋,茶叶上市时间分别是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下旬,9月下旬-10月中下旬,而外安溪一年可以采摘7-8季。

    据悉,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祥华乡茶园面积从50多亩发展到2.5万亩,老茶园所占比率高,新枞面积少,这些也都制约着祥华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县其他茶区的相继崛起,对祥华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改变了过去祥华铁观音“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

    “当前, 我县茶产业来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全县上下运用县委书记尤猛军提出的‘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发展理念,指导新一轮的兴茶战略。这对我们重振祥华茶业是一个机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外部空间。”许明黎告诉记者。

    记者遇到了前来参加座谈会的陈双算,这位上世纪80年代以制好茶而闻名的省级劳模、制茶能手很健谈:“以前我对空调制茶也很反感,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不使用空调我难以做出好茶了。”据悉,在祥华,空调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茶叶生产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电、液化气已大量取代传统的柴火、煤碳能源。

    “现在祥华茶农已经意识到不进则退,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能够迅速接受外面的新鲜事物,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我们祥华再续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龚永利倍感欣慰。

    发展始于信心

    冷静的思考,不是泼冷水,而是基于一个良好的祝愿:希望祥华铁观音能够紧扣“和谐健康新生活”这个核心定位,跃上一个全新的台阶,风靡之路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8月8日,祥华乡影剧院20多年来从没这么热闹过。800多名祥华乡茶农汇聚于此, 听取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管晓进博士、裕源茶厂陈琪琳、茗山示范基地陈文山等,作关于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茶叶制作技术和经营理念的专题讲座。同时,为来自生产一线的39位祥华乡茶叶初制技术指导员授匾。

    “基于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我们对祥华茶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祥华有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方面的优势,祥华铁观音水质好、观音韵足、耐泡、利于收藏,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条件下,我们定能脱颖而出。”龚永利坦言。

    据介绍,针对祥华茶业发展面临的困难,祥华乡迅速行动起来,从抓茶叶初制入手,以提高茶叶质量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继授匾、座谈会之后,又组织技术指导员外出参观、学习取经。

    “上回培训会结束之后,我马上发动邻居农户,联系20户大户茶农,一起来探讨茶叶初制技术。”祥华乡郑坑村的苏东南兴奋地对记者说。

    “我们通过这些茶叶初制技术指导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村,来提高全乡的茶叶初制水平,同时引导茶业向产业化分工道路推进。”龚永利还告诉记者,目前,该乡20个空调制茶标准厂房正在筹建之中,信用社也将增加100万元的支农贷款支持厂房建设。

    “只要我们提高了茶叶质量,‘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愁没人来买,关键是我们要练好‘内功’,制出好茶来。而且,我们有生态茶园建设方面的优势,祥华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大环境。”许明黎显得成竹在胸。

    总面积为133公顷的茗山茶叶示范基地,背靠佛耳山山脉,面临九龙江西支流祥华溪,四周山翠林茂,天蓝气爽,鸟语茶香。基地引进以色列微滴灌节水灌溉系统, 在干旱季节, 仍能时时保持茶园的滋润。这在福建省茶园灌溉上, 尚属首例。

    茗山基地实行“从土地到茶桌”的革命,对种茶,管茶,制茶,茶叶的加工、包装等环节,细心呵护,精心打造生态、绿色、健康、优质的铁观音,2005年被授予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该基地被定为“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目前,祥华茶厂的福洋有机茶基地和远太集团投资的万亩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正在加紧投建。”王江阳告诉记者,以生态茶园建设为龙头,祥华乡发动群众,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老茶园改造,以每年几千亩的速度,轮片改造,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但是有广大祥华茶农的热情参与和主动投入,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祥华茶产业定能大放光彩。”许明黎告诉记者,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财路,祥华正在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