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茶叶资源亟待综合开发利用
位于广西北部山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近年来茶叶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7.7万亩,是广西茶叶种植第二大县。2005年全县茶园投产面积4.2万亩,总产干茶2325吨,产值9300万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290余元,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和重点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而且该县在无性系良种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1989年首次引种早芽、高产无性系国家级茶树良种“福云6号”获得成功后,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扩种,至2005年全县有“福云6号”、 “福鼎大毫”、 “福鼎大白”、“台茶12号”、“迎霜”、“梅占”、“乌牛早”、“浙农系列”、“龙井43号”、“龙井长叶”、“安吉白茶”和“桂绿1号”等20余个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茶园面积达6.75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87.68%。然而,该县茶叶加工形态单一,全县茶叶均是以一芽一、二、三叶的质量很好的嫩叶加工制作出在市场上价格较低的普通绿茶产品,其中又以优质的一芽一叶嫩叶加工的毛峰为大宗产品,平均价格仅在40元左右/公斤,平均亩产55公斤左右、亩产值2200余元。而且由于茶叶产品单一,仅以采摘春夏茶为主,秋茶很少采摘,冬茶基本不再采摘,造成茶叶采摘与加工时间短而集中(主要集中春、夏两季),茶场、茶厂雇工成本增加,效益下降;茶叶采摘与加工忙时太忙,闲时又太闲,劳动力与加工设备利用率偏低;春夏茶采后及秋冬季长出的大量粗老茶叶都弃之不用,茶叶下树率和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茶叶资源的惊人浪费。其实茶叶是个宝,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可以获得高于加工单一绿茶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经济效益,应引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将其作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促进茶农增收的重大措施,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抓出成效来。
茶叶包括茶青(嫩叶与老叶)及其加工产品(干茶)与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如干茶碎片、粉末、梗朴、茸毛、残渣等)。以茶青、干茶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可以开发出众多的茶制品来满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需求。首先是开发乌龙茶。通过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及技术,利用被当地茶农视为废物的老茶叶加工生产出价格高且受市场欢迎的乌龙茶,可极大地提高茶叶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乌龙茶对茶叶的利用率是绿茶的15倍之多,在国内市场其单价是绿茶的3~10倍,如能打入国际市场其单价则是目前该县绿茶价格的10~50倍,只要把1/3的茶叶变成乌龙茶,按国内价格计算该县茶叶亩产值就可从目前的2200余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目前该县的个别茶厂已开始引进乌龙茶生产设备,但因其加工乌龙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尚需经过一段的摸索,因此产品尚处在试制阶段,而且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加工生产的乌龙茶数量极少。当地政府应及时予以扶持,使之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其次是开发生态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无公害茶已引起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欧美各国无公害茶的消费正以每年15%~30%的速度递增。因此,无公害茶是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能充分发挥该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因此自2003年该县就已开始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至2005年全县已有7.54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产地认定,认定面积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97.92%,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年干茶产量为1837t,占干茶总产的79.01%,成为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之一和最大的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而目前该县有1800亩高山茶园获得了有机茶生产转换认证,并且有3000亩低山茶园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茶产地认证。但因尚未拿到标识,该县大量的无公害茶叶在国内市场上仍然被当作普通绿茶而以低价销售。眼下要做的工作是抓紧申请、办理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标识,注册产品商标,创建自己的绿色生态品牌,做好市场调研和组织产品上市,使之尽快产生效益。
再次是开发特色茶。茶叶含有丰富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茶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脂多糖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利用茶的这些营养保健成分,再配入具有特殊药理功效的中草药、代用茶,加入特定的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等微量元素,经特殊工艺处理,可以制成多种多样的保健茶。这类茶既保留了茶的色香味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保健功能,很受消费者欢迎,国内外市场潜力很大。广东省英德市目前已开发出苦丁乌龙茶、胶股兰乌龙、降脂乌龙、润喉乌龙、白雪保健茶、桑菊保健茶等众多保健茶,其做法及经验颇值得借鉴。以传统茶叶为基质,在不改变茶叶原有品质的情况下,以香花或天然香精薰香,使香味茶在饮用时既可品味茶叶的色香味又可享受多样化的香味。如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开发的茉莉花茶、桂花茶、菊花茶、枇杷茶、橙子茶、苹果茶、芒果茶、香蕉茶、草莓茶等香味茶在欧美市场十分好销。以传统茶叶为基质,添加可食用的植物根、茎、叶、花、果等,以调和茶叶风味,使其口味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当前市场上主要有薄荷、人参、肉桂、甘草、菊花、荔枝、桂园、玫瑰、柠檬、八角、茴香、陈皮等风味的调味茶。
第四是茶叶的深加工及废茶的综合开发利用。如茶叶有效成分茶多酚、茶色素、生物碱、茶多糖、氨基酸、抗氧化剂和除臭剂等的提取与应用。茶多酚由30多种酚性物质组成,其主体成分为儿茶素。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一般在20%~35%范围。多酚类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防衰老、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防辐射、抗癌、抗病灶突变等功能,市场潜力很大。茶叶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和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黑素。茶色素色彩艳丽,着色效果好,稳定性极佳。因为茶色素本身含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且对食品中的维生素等具有保护(防止降解)作用,因而是食品、饮料最理想的着色素。此外,它还可以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等行业。茶色素(包括茶多酚氧化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5.36~33.42%,可以从鲜叶、修剪叶、粗老茶叶或茶的副产品中提取。生物碱是一种嘌呤类化合物,由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组成。主体为咖啡碱(学名1,3,7——三甲基黄嘌呤),味苦,无臭,呈白色或微黄色粉末状或为丝光状针形晶体;在强光和高温下其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沸水和氯仿。生物碱具有提高智能、体力以及兴奋、强心、解毒、利尿、助消化等功能;在人体代谢中分解速度较快,副作用甚微。咖啡碱在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有较大的需求量。茶叶中生物碱占干物质总量3%~5%(其中咖啡碱占2%~4%)。生物碱可以从茶的灰末浸提并经浓缩、纯化、结晶而得。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降血糖作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茶多糖的含量因品种、栽培管理水平、季节、原料老嫩、加工方式、不同茶类等而异,乌龙茶为红茶的3.1倍,绿茶的1.67倍,六级茶是一级茶的2倍。茶多糖含量一般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可采用冷水浸提法浸提制取。茶叶中的氨基酸有30余种,大多数为人体所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茶氨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它具有调动人体免疫细胞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可单独提取。茶叶的抗氧化成分有黄酮类及其衍生物黄烷醇类物质、含氮化合物、VC、VE、抗氧化酶等。这种复合物类抗氧化剂较之常用的丁基羟茴醚、二丁基羟基甲笨、没食子丙酯等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以及VC、VE等,其效果要好得多。由茶叶提取的抗氧化剂对动植物油、含油脂食品、水产品、肉制品、香料等,具有明显的抗氧化、防褪色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地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盐)的形成。此外,还具有增强毛细血管韧性、渗透性以及滋润皮肤、抗炎止痒、愈合伤口、减少皮肤黑色素形成等功效。茶叶含抗氧化物质达15%~25%。黄酮类和儿茶素类物质是一种极佳的除臭剂,因其安全、无毒,可广泛用作牙膏、口香糖、低毒卷烟的配料,也可用于冰箱等场合。它可以除口臭、酒臭、烟臭、蒜臭及其它腥腐臭味,除臭率可达90%以上,除臭维持时间长,除臭效果远比其它除臭剂好。该县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企业对本地茶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
废茶包括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粉尘和加工某类茶制品后的剩余茶渣,通过综合开发利用之后可变废为宝。用来制作枕芯:用泡饮过的茶叶或茶叶副产品经干燥、灭菌后制作枕芯,对医治鼻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感冒头痛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用废茶浸出液抑制病毒:茶副食品与废茶浸出液能有效抑制或灭杀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血溶性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霉毒病毒、痢疾菌、霍乱菌等病毒。用作动物饲料:提取各种物质后的茶渣和废茶通过烘干—粉碎—除去木质素—发酵等工艺处理可制成含有粗纤维20%~30%、粗蛋白18%~20%、矿物质8%~9%、果胶3%~5%、粗脂肪0.5%~1%等营养物质的茶饲料。用这种茶饲料添加到奶牛饲料中,可增加奶牛奶产量1倍以上;添加到鸡饲料中,可促进小鸡生长和改善鸡肉鲜嫩度,并可提高母鸡产蛋量和改善鸡蛋白品质;添加到猪饲料中,可提高肉猪瘦肉率;用其喂动物还可治疗动物的一些疾病和增强动物抗病能力。用作有机肥料:废茶中含氮4.16%、磷0.43%、钾1.44%、碳28.1%。将废茶单独堆沤或掺尿素堆沤30天(使铵态氮和硝态氮迅速增加)即成有机肥。使用这种肥料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可抑制硫酸氨、尿素等铵态氮的硝化作用(防止土壤板结),还能降低无机肥的挥发损失。提取三十烷醇:三十烷醇是一种长链脂肪醇,是可广泛用作粮食、蔬菜、果树、茶树生产的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茶叶副产品中其含量相当高,具有提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