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茶业强市

作者: 来自:福建日报 时间:2006-10-19
分享到:

    金秋十月,茶叶飘香。在“中国茶叶之乡”——福安,全市上下正为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而紧锣密鼓筹备着。届时,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将在京城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尽显福安茶乡新风采。

    一缕茶馨飘香千年文明

    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的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1851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福安社口坦洋村试制成功,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一时声名远播,甚至成为英国王室专供茶叶。1910年,福安茶商组织了“福安茶业研究会”,为福建省最早提倡改进茶叶之团体。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安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雄居福建省前列。1934年和1935年,省立‘福安初级茶叶班’和‘福建省建设厅茶叶改良场’先后在福安创办设立,即如今的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省茶科所的前身,均是福建省最早的茶叶学校和茶叶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福安单一生产红茶逐步向多茶类方向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茶区群众创制成功富有地方特色的“明前毛峰”等名优茶,名噪国内;进入90年代以来,福安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坦洋工夫”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的生产格局,成为我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县市和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并赢得了国家林业部授予的“中国茶叶之乡”美誉。

    一片绿叶惠及41万茶农

    福安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全市23个乡镇(街道)4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茶,年产茶叶2.43万吨,毛茶产值5.1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1.32亿元,惠及41万茶农,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已成为福安继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之后的第三大主导产业。如何让茶叶产业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福安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海峡茶都、建设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举办一次茶博会、每年种植优新茶树良种一万亩、打造一个茶叶品牌,吹响了茶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号角。

    茶业发展,品种结构调整首当其冲。建国以来,福安依托福建省茶科所设在当地等优势,先后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40多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茶树选育和繁育中心。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实践,“良种 机械”的福安茶业结构调整模式孕育而生,茶叶生产实现了从“粗采滥制”到“精采细作”的跨跃。

    改良了品种,福安在茶叶精加工生产上做足了文章。全市现有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茶叶骨干企业20多家,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产品热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今年,福安市城湖茶叶有限公司斥资500多万引进全省先进的全自动茶叶出口生产线、精制生产线,台湾三清制茶有限公司投资的福安首家台资茶叶合作项目在王家茶场落地投产,面积230亩的“中国海峡大茶都”也全面动工建设,面积150亩的茶叶加工区前期建设顺利推进,福安茶叶加工生产如虎添翼。作为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福安更是严把茶叶种植、生产质量安全关口,制定发布了《绿茶综合标准》、《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等省地方标准,率先成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并获得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与此同时,3万多名福安茶商走南闯北,甚至远赴俄罗斯等国家经营茶叶。上海天山茶城、北京东郊茶城、济南茶城、太原中奥茶城等一大批由福安籍茶商开设的茶市、茶庄,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开了一扇扇展示福安茶乡风采的窗口。

  一个品牌再展茶乡雄风

    近年来,福安茶叶先后在杭州、北京等大型茶事活动中荣获茶王奖6个、金奖50多个、银奖30多个,“坦洋工夫”红茶和茉莉花茶“茶王”都创下了全国同类产品拍卖高价。2005年5月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到北京老舍茶馆品茶听戏,品尝福安生产的“茉莉针王”盖碗茶和“丹桂飘香”特种工艺茶,赞不绝口。当年10月福安工艺茶走进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专场鉴评会,备受瞩目。福安市委、市政府趁热打铁,联手十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向国家质监总局申请“坦洋工夫”茶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证明注册商标,联手打造“坦洋工夫”品牌。同时还专门成立了以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福安市委书记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定下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优化茶树品种结构调整,加大名优茶生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早、中、晚品种合理选择搭配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换种改造,到2010年使高香优新茶树良种比重达到30%。

    ——创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茶叶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将基地原料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推进海峡大茶都和茶叶加工区建设,力争今年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反哺基地建设,提高茶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争取到“十一五”末,规模龙头企业达到20家。

    ——大力打造茶叶品牌,提升产业知名度。以“坦洋工夫”品牌为龙头引领,发展与有机、绿色、无公害相结合的系列“坦洋工夫”生态茶,统一使用“坦洋工夫”包装标识,把老品牌做大做强做响。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