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全球经济将面临31年来第四次石油冲击?

作者: 来自: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时间:2004-06-11
分享到:

    ●国际金融报记者 苏蔓薏 发自上海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说法: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GDP增长率就将减少0.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则上升0.5个百分点。油价高企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冲击就越大

  6月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原油期货合约收于每桶37.54美元,比前一日上涨26美 
 
分。此前,美国能源部下属的统计部门能源情报署(EIA)6公布了库存数据,结果显示,截至6月4日当周,原油库存增加40万桶,增加的数量比市场原先预期的要少。结果当日原油期货仍然收高。在两周前创下42.33美元高价后,油价继续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石油———黑色黄金,曾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功臣,也曾被看作是全球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如今它又一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整个5月份,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38.60美元至41.65美元的区间徘徊,几近20多年来的最高点,6月1日原油价格更触及每桶42美元。

  油价屡屡创下新高让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越来越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他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既能稍稍平抑一下当前的油价,安抚一下西方世界,又不会使他们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在经过激烈辩论后,欧佩克6月3日终于同意将该组织的石油日产量上限从7月1日开始提高200万桶,即将产量上限上调至2550万桶,增幅为8.5%,然后从8月1日开始再提高50万桶,产量上限为2600万桶。消息一经公布,国际原油价格果然有所回落。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下降了10%。

  象征性增产

  虽说欧佩克这个增产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石油市场,但事实上,这一增产举措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因为该组织许多成员国早已单方面把6月份的实际产量提高了100万桶,因此这个增产决定只不过是将欧佩克各成员国已经超出2350万桶上限的产量合法化,市场可能不会觉得石油增多了。

  虽然,扣除通胀因素,这个价格才只有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价格的一半,而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只有过去的一半,但是这样的价格已经足以让许多国家感到不安,因此纷纷呼吁石油生产国增加产量。

  在过去,增产或减产一直是欧佩克用以调节油价的常用手段。今年2月13日,欧佩克决定自4月1日起,执行减产计划,将石油最高日产量削减100万桶,理由是每年4月到6月期间,最大的原油进口方美国和欧洲的冬季结束,不再需要取暖用油,石油需求会大幅减少,油价会出现短期性下跌。谁料想,这个决定让油价迅速在3月17日创出13年新高,此后国际油价走势便是易涨难跌。

  通常情况下,增加生产配额后,价格会降低,但由于增加了产量,因此各成员的石油销售实际收入不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石油生产国自身利益并不受损。但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欧佩克国家都能实行增产的———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

  眼下,只有沙特阿拉伯还有能力多打出一点石油来,而利比亚、委内瑞拉和其他大多数国家几乎都已经达到生产极限了,增加配额对他们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增产的决定只意味着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石油,却无法增加产量,因此它们的收入可能不升反降。

  也正因为此,虽然从5月份起,沙特阿拉伯就提出了增加生产配额的建议,G7国家也不断呼吁欧佩克增加产量,但欧佩克成员始终未能作出决定,直到6月3日的部长级会议才作了些被专家看来是象征性的调整。

  影响全球经济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仍处于脆弱复苏过程中的全球经济是否很快将面临31年来的第四次石油冲击?

  有些言论认为,全球经济对油价已经不会像上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次危机时那么敏感了,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日前也在文章中指出,全球经历过无数次的经济劫数后已经不再像以往般脆弱,因此无须担心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会重演。

  但是,高油价仍然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杀伤力。1973年以来的经验表明,在过去30年中,油价几乎是经济和股票市场的惟一决定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说法: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GDP增长率就将减少0.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则上升0.5个百分点。油价高企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冲击就越大。

  首当其冲的是日本,日本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德累斯顿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油价维持在每桶40美元,那么与油价维持在每桶28美元相比,日本经济增长率2005年将减少0.5个百分点,2006年则将减少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2005年将上升0.8个百分点,2006年将上升0.7个百分点。

  同样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率2005年将减少0.2个百分点,2006年则将减少0.5个百分点。而通货膨胀率2005年将上升0.6个百分点,2006年将上升0.7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2005年则将减少0.3个百分点,2006年则将减少0.4个百分点。

  油价持续走高也加剧了美国的贸易不平衡。今年3月份美国的贸易逆差比前一个月大升了9.2%,达到46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月记录,石油价格飙升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仅以美国同石油输出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例,去年美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平均每月为42亿美元左右,今年3月份已猛增至56亿美元。

  许多人会问,油价是否会一直这样维持在高位这样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石油产量是否已经达到顶峰,未来石油产量是否会日趋减少。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近40年来,新发现的大油田日趋减少,2000年,新发现油田16处,2001年8处,2002年3处。2002年,全球石油消费量是新发现的4倍。目前,每日石油需求与上年同期相比,以2.5%的速度增加,超过1988年以来任何一年的水平。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些专家说石油产量已到极限,另一些专家说到2010年至2035年,石油产量会开始下降。有分析师估计,达到供需平衡的油价在每桶35至40美元之间,只会高不会低。

  中国如何应对?

  中国的经济增长决定了它未来石油消费增长可能是惊人的。根据高盛公司的报告,从1999至2002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平均增幅为7.5%,这期间,世界石油需求的平均增长率为1.1%,根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1090万桶/日,并占到整个全球石油消费市场9.2%的的份额。

  中国目前35%的石油需求靠进口满足,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4%,如此高的比例也并非闻所未闻,日本和韩国石油100%依赖进口,但高盛指出,这将使中国在面对中东石油供应的任何变动时,会变得更加脆弱。

  91年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告诉英国议会下院,“石油安全与保障在于且仅在于多样性”。当我们今天从新闻媒体看到,中石油以12亿美元收购了苏丹大尼罗油田的控股股权,美国科麦奇公司在渤海湾与中海油合作的海上油井产油,巴西石油又在最近与中石化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知道,面对目前经济对能源的持续高强度需求,中国的石油战略已经不声不响从单纯地如何找油、采油转向了国际市场。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