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石油的考验 中国经济如何应对?

作者:周勇刚 来自:中华工商时报 时间:2004-09-23
分享到:

    有人说,全球正步入“昂贵石油”时代。

    对这一断言,目前尚待业内的最后定论。而全球出现新的拐点,前两年的渐涨,近两年的暴涨,高油价的形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资料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按名义价格计算,伦敦布伦特原油全年平均达到每桶28.8美元,为20年来的最高。而2004年,世界原油价格一再刷新纪录,油价冲顶50美元大关,达到每桶49.4美元,涨到21年来的最高点。

    客观地说,油价上涨对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据统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国GDP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中国GDP下降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中国GDP下降0.7个百分点。而按2000年GDP8.8万亿计算,2000年国际油价的上涨相当于对中国造成600亿元以上的损失。

    油价攀升对中国消费者也带来巨大冲击。一项专项调查显示,去年7月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连续5次上调,北京地区仅93号汽油从每升2.8元涨升到3.66元,涨幅为30.7%。而今年8月的那次油价上涨,以北京200辆机动车、月均消费汽油160升计算,将使驾车者们每月多支付约6400万元。

    国内企业也无法躲避高油价的打击。除去石油石化企业获暴利以外,航空、航运、汽车等领域里的企业最为难过。据悉,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运输成本中有25%至30%是航油成本,国航更占到35%。若燃油价每增加1美元,则国航成本将增加1.1亿元。今年汽车厂家已进行4次整体降价,但油价飚升让持币待购者望而生畏,令低迷的汽车业雪上加霜。

    高油价对中国贸易平衡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目前,石油已成为中国最大单一用汇和赤字的商品。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相抵,出现了173亿美元逆差。而今年全年原油进口将达到1.1亿吨,预计全年石油贸易逆差将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导致中国今年全年贸易盈余将减少74亿美元,贸易盈余对GDP的贡献率从去年1.2%下降到今年0.6%。

    高油价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据统计,今年6月份中国购买原油的开支增加了20%,零售价格指数中燃料部分增长了13.6%。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环比回落了0.2%。而油价上涨的负面影响将传导到制造及服务业,进而传输到消费领域,油价成为CPI继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估计,在今年底至明年初,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从而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4%的目标面临很大压力。

    此前,就应对国际油价高涨,国内媒体曾对目前的石油定价和购买机制提出质疑。按照现行规定,以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价格行情制定中准价。在常规下,当这三地行情起落幅度超过上次调价日水平8%,国内即可随之调价。而这种“联动”的方式,并不能真实且有效地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在购买上,现货采购高达90%以上。其风险之大且先不说,由于受到“止损额度”等诸多限制,致使几大油企进行国际期货交易无法“畅快淋漓”。

    按照入世承诺,中国即将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市场,一个更大的挑战与竞争已经到来。中化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韩根生发出告诫,不能因为中国石油目前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期货交易难免发生过度投机,就不痛下决心而延误发展。

    而增加中国在石油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国内应加快开设石油期货交易市场,让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活动,尽可能减少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被动局面。据悉,目前国内已在上海开设了燃料油期货交易活动,但这远远不能解除后顾之忧,必须让成品油和原油走进交易市场。

    逐步将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世界主要国家看齐,并同时进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构成改革,提高政府税收在价格的比重,则一方面有效地抑制国内石油消费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开辟新的财源为建立石油储备等重大政策的实施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这也是应对高油价的策论之一。

新闻评论
您的大名: (点击这里注册)

友情提醒:评论请限制在100字以内,有长篇大论欢迎到论坛发表:)